大国科技干出来的自立自强|黔宁琼辽苏五省区党报联动报道

天眼新闻 2024-03-06 10:00:40

贵州、宁夏、海南、辽宁、江苏党报联动关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指示。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要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他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顶天立地、上天入海,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科技日新月异,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纪录、新奇迹。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贵州日报、宁夏日报、海南日报、辽宁日报、新华日报推出联动报道,生动展现各地在大国重器研制、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奋勇探索和重大成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鼓劲加油。

【贵州】

“中国天眼”:让人类看到更深远的星空

“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成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监测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883颗、10余篇论文相继发表在《自然》《科学》上……在贵州省平塘县秀美的群山深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持续观天,接收从宇宙深处发射而来的电磁信号。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20世纪90年代初,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大胆提出设想,决心在祖国的土地上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让人类看到更深远的星空。

南仁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2014年12月1日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南仁东带领团队在贵州大山里克服重重困难,历经20多年论证、立项及艰苦建设后,终成“观天巨目”“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

如今,凭借望远镜的超高灵敏度,FAST在快速射电暴、星际介质及恒星形成、脉冲星等的发现和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和代表性成果。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FAST工程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FAST深度观测快速射电暴等宇宙神秘现象,催生了系列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说,“作为FAST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我们直接受益于祖国过去几十年前所未有的科技投入和发展,这一‘建给下一代’的大国重器赋予一线天文人引领人类宇宙探索的历史机遇。”

FAST工程团队成员姚蕊

年轻一代“中国天眼”人也在努力着。2012年,28岁的姚蕊临危受命,担任馈源舱负责人。时隔几年,团队成员姚蕊依然清晰记得为馈源舱“瘦身”的不易。馈源舱是FAST的核心部件,舱内有大量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关系到“瞳孔”是否看得清、看得准。当时,该类研究在全球都存在诸多理论空白。

她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攻关之旅,最终将馈源舱由圆柱体优化成“钻石三角形”,成功为馈源舱“减肥”,确保FAST馈源舱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及技术要求,为FAST顺利建设与运行调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不断研制新技术新方法来升级望远镜是另一名团队成员甘恒谦的主要工作,他说,FAST运行和维护绝不是墨守成规的日常重复,要把一个巨型设备维护好,高效运行的同时需不断扩展它的功能、提升它的性能。

“上接云端、下济民生。”“中国天眼”虽身处洼地,却能捕捉来自遥远星系的极微弱信号。近年来,以“中国天眼”为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中国天眼”的建设,平塘县克度镇建设以科普为主题的特色天文小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的云上苗家亲子民宿的房间基本处于爆满状态。老板程建荣说,这几年,随着FAST名气越来越大,来克度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天文科普研学游十分火热,他便把家里的两栋房屋装修后改成民宿。仅去年暑假期间,民宿收入就有12万元左右。他表示,“在家门口创业,很有成就感。”

依托“中国天眼”,平塘县旅游渐入佳境,2023年收费景区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81.61%、134.32%;接待研学团队3690批次,同比增长346%;新增住宿餐饮等旅游市场主体562家。“中国天眼”景区创建国内5A级景区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定。

【海南】

“巡天探海”:航天、深海战略科技布局海南

中国莺歌海海域,巨无霸“南海七号”钻井平台稳稳矗立在蔚蓝的深海之中。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之春,大潮奔涌。

2月28日,海南崖城海域,随着最后一个模块吊装就位,“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作业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顺利建成。

此前的2月2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不到一周时间里,两项航天、深海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海南相继实现、珠辉玉映,成为我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勇于进取、锐意攻关的有力见证。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载人航天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开启。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新中国发展科技事业、勇攀科学高峰的豪迈情怀的一个生动写照。

深海科技、航天科技,既是海南科技创新的重点课题,也是攸关中国发展的战略命题。近年来,全国一流深海、航天创新力量布局海南,形成了海南科技创新比较优势,海南加快了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步伐。

在深海科技领域,海南管辖着中国面积最大的海域,具备深海科考的天然优势,也因此吸引着全国顶尖涉海科研机构的目光。

近年来,“两船两器”“深海一号”“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和运行,考古等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莺歌海海域,巨无霸“南海七号”钻井平台稳稳矗立在蔚蓝的深海之中。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频频自海南出发探索深渊,近3年,我国载人深潜的潜次占全球半数以上,其中万米深潜次数和下潜人数稳居世界首位。

在航天科技领域,位于北纬19度左右,同型号火箭在文昌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提升约10%至15%,作为中国唯一的低纬度滨海航天发射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火箭发射商业卫星具备显著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为海南制定了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展促进政策,借助海南自贸港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加快推进“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发展和“航天+”产业体系构建,着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辽宁】

“大器辽宁”:工业重镇创造国之利器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素有“中国重机工业摇篮”美誉,近年来连续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在隧道工程装备、矿山装备、冶金装备等领域,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提供重要支撑。辽宁日报 杨靖岫 摄

得益于“西气东输”工程,我国东部居民早已习惯自由使用天然气。而将天然气从新疆送到上海的关键设备——大功率空气压缩机便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

不仅“西气东输”,C919“展翅”、巨轮出海、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神舟”问天、航母入列……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还是关系国民经济生产的重大工程,都能看见“辽宁元素”在重要领域、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摇篮,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国家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国唯一同时具备生产歼击机、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国之利器的省份。

辽宁的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大型矿山装备、石化装备、电力装备等成套水平国内领先,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通用装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沈鼓集团、沈变特变、大连船舶重工、中车大连机车、沈飞民机、中航发黎明等一批头部企业。

由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3000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W12X92型)成功下线,中国超大型曲轴再补世界空白。(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一批大国重器接连在辽宁问世,多项首台(套)产品实现创新应用。

在航空工业领域,中航沈飞民机是CR929项目机体供应商,A220飞机前机身、后桶段的唯一供应商。辽宁通航研究院研发的四座氢内燃飞机为世界首款。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研制“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填补国内同等级产品空白。

在大型冶金和矿山装备领域,辽宁大型智能化焦炉设备、翻车机、大型堆取料机等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超过70%。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研发了国内第一台焦炉机械,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捣固装煤推焦一体机设备。

在电力装备领域,大连华锐重工风电增速机供货量全国第二,风电铸件综合实力国内前三。大连融科储能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550兆瓦时,占全球60%。

中国科学院沈自所研发的“海斗”“潜龙”“探索”系列产品,构建了我国水下机器人谱系化技术装备体系。(受访单位供图)

在船舶及海工装备领域,辽宁是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大连船舶重工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第一艘全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承建的超大型油轮数量占全球在航总量13%以上。大连华锐船用曲轴研制出国内首支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超大型分段式对接曲轴填补国内空白。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科学院沈自所研发的“海斗”“潜龙”“探索”系列产品,构建了我国水下机器人谱系化技术装备体系。新松公司自主研发复合机器人在汽车、医药等领域,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仅2023年,辽宁便有70余项重大技术、产品实现突破,多项重大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基础建设、远洋运输、青藏科考等重大工程。

【江苏】

“徐工造”:持续创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记录

徐工XGA3000吊车施工现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月29日,在徐工智能工厂和调试场,XGT55000-800S核电重塔各部件正在接受全面、严苛的试验项目检验。这款超级装备专为我国首个“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项目漳州核电厂打造,可轻松实现800吨大模块吊装,将于近期荣耀出世,再次打破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吊装纪录。

谈到“中国造”,“徐工造”可以说是高端装备制造绕不开的话题。“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起2023年11月徐工XGA3000首吊的场景:“我们又挑战了一个新的极限,让中国继续刷新着全球吊装能力最强的轮式起重机研发纪录。”

徐工XGA3000吊车施工现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徐工坚持创新领航,向中高端走,2023年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天花板”,推出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全球最大旋挖钻、35立方超大露天电铲等一批大国重器和高端核心零部件,持续刷新世界纪录,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制造水平、核心零部件研发水平持续提升。徐工不仅用挑战极限的硬核实力破局难题,跻身世界领先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商“俱乐部”,更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23年10月,徐工首台动力电池下线,11月,徐工全球首条新能源装载机生产线建成投产,每25分钟就有1台新能源装载机装配下线。

从核心零部件到全面布局新能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全球最大吨位混动全地面起重机、新能源甲醇增程矿用自卸车、大吨位高压锂电叉车相继推出,徐工在业内率先打造无人智矿、道路机械无人化施工等示范场景,成功突破欧美高端市场,逐步形成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低碳产品集群。

徐工XGA3000吊车施工现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谋划早、布局广、链路全,后劲足,在数智赋能、高端装备制造的战场上,徐工积极换道攀登,精准布局电池等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产业和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保证核心零部件自主安全可控,全面提升产业链安全性。作为国家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链主企业,有效带动江苏省1000余家、全球4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共谋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市场波澜壮阔,压力与机遇共生,徐工“智”在必得。以务实的姿态、实业报国的决心,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加速创新引擎,注入研发新动力,吹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冲锋号。

【宁夏】

“神宁炉”:宁夏一号工程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现场。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白茹 摄

2月29日清晨,气温零下6°C,寒气逼人,但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

走进气化二厂一车间,“‘神宁炉’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硕大标语分外醒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分公司气化二厂副厂长陈鹏程是厂里的技术负责人,他说,每天到车间里检查一遍设备运行,才能觉得心里踏实。“厂子很大,他们每天巡检设备,微信步数都在3万以上!”他指着身边匆匆经过的巡检员对记者说。

从业17年,陈鹏程带头负责“神气”创新工作室,实施技改优化项目110多项,解决了诸多重大瓶颈问题,这些国产化技术最终都应用到400万吨煤制油项目“神宁炉”的建设当中。2016年10月,首台“神宁炉”投料成功;2017年12月,“神宁炉”获中国专利金奖。

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夜景。宁东基地管委会供图

“神宁炉”是宁煤集团开发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设备,直径4米,高21.6米,总重289.25吨,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气化装置。它既可“吃粗粮”劣质煤,也可“吃细粮”精煤,技术创效超过1.36亿元,各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成功向美国市场进行技术输出,一举打破大型干煤粉气化技术受国外钳制的被动局面。

时钟回拨到2016年12月28日。历经39个月的奋战建设,年产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这项工程总投资550亿元、年转化煤炭2036万吨,是迄今为止全球煤化工行业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共实现37项关键技术国产化任务。

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时刻——至此,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角。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白茹 摄

此前,煤制油化工行业核心技术、高端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且引进费用高昂。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中最经济、最可靠、最主要的资源,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煤炭仍将保持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胜利表示,今后,宁煤公司将更好推动能源行业特别是西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当好能源供应“压舱石”、做好能源革命“排头兵”,带头走好煤炭与煤化工、新能源优化组合、耦合发展之路,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辽宁日报记者 孙大卫

新华日报记者 张宣

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秦磊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石云华

三审 岳振

2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