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幸福的女子。
她与男友相识十年,也相恋了十年。十年间,男友写给她的信多达540多封,60多万字。
随着《朱生豪情书全集》(选录情书308封)的出版,朱生豪写给女友宋清如的许多情话已经广为传播、脍炙人口:
“我的快乐即是爱你,我的安慰即是思念你。”
“望你的信如望命一样。”
“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一样,今天我算是活转来了。”
“每天每天你让别人看见你,我却看不见你,这是全然没理由的。”
纵观这些情书的开头,他对她的称呼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宝贝”“妞妞”“傻丫头”“亲亲”“宋儿”“小鬼头儿”,居然有70多种。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写不到。
如果不知内情,只看开头,我们可能误以为这是一个慈父写给幼女的信。
但实际上,咱们的男主朱生豪比女主宋清如还小一岁。
朱生豪经常在信中宣称“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如今,朱生豪之所以广为人知,除了情书大王这个身份外,还有《莎士比亚全集》优秀翻译者这个身份。而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初衷,是为了给女友宋清如一份大礼。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子。
宋清如与丈夫步入婚姻后,这一对才子佳人只共同生活了两年多,还是在战争阴霾中,还是在柴米油盐的烦恼、与疾病的斗争之中。
朱生豪去世时,他本人只有32岁,宋清如只有33岁,他们唯一的孩子只有一岁多。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丈夫去世后,除了教书育人,宋清如的余生只剩下两项任务,一是抚养孩子,一是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
1912年朱生豪生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祖上大概曾经阔绰过,因为他家居住的是祖上遗留的一所大宅子。
朱生豪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在朱生豪十岁的时候,他母亲病逝。在他12岁的时候,父亲病逝。
一个少年三年之内遭遇父母双双辞世,被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他形成了敏感却沉默寡言的性格。他自己曾说过,一年300多天,他大概有100多天一句话也不说。
但是朱生豪学习成绩特别优异,1929年他在秀州中学毕业后,被秀中的校长保送到之江大学,而且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二时,朱生豪参加了之江诗社。在诗社的一众才子中,朱生豪的才华很快凸显了出来。
朱生豪的老师,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的夏承焘,曾评价朱生豪说,其性格“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但“就其聪明才力,不当以学生视之。”
就是在之江诗社的第二年,朱生豪遇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半宋清如,因为宋清如于1932年也考入了之江大学并加入了诗社,他们的相恋就此开始。
宋清如是江苏常熟人,自幼颖悟,喜爱读书,而比较富裕的家境也让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宋清如初中毕业时,家里想为她订一门亲,而她则希望家长拿出她的嫁妆钱供她读书。
宋清如初入之江诗社时,精心准备了一首“宝塔诗”作为首秀作品。作为诗社重要成员的朱生豪看到这首诗后低头不语,这让宋清如心中十分忐忑。
不料几天后,宋清如收到了朱生豪写给她的几首新诗。
自此二人开始了在诗歌创作上的交流。本来宋清如是擅长写新诗的,她写的新诗已经开始在学校内外诗刊上发表。彼时的著名作家施蛰存曾评价说,宋清如在新诗创作上的才华不在冰心之下。
但在朱生豪的指导下,宋清如开始学做旧体诗。
1933年,朱生豪从之江大学毕业后,被世界书局聘为英文部编辑,从此在上海工作、居住,而宋清如还要在之江大学读书。因此两人的书信来往更加频繁。
朱生豪平时寡言至极,过着孤寂甚至消极的生活,可一旦写起情书来,却热情如火、妙语连珠,像一个纯真清澈的孩子。
在等待宋清如回信的日子,朱生豪是那样痛苦难熬,一旦收到宋清如来信,那真是天朗气清,花红柳绿,人也变得活泼开朗,充满朝气。
1935年春天,为了给宋清如送一份大礼,朱生豪开始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做准备,他收集了很多资料。
朱生豪开始翻译莎翁作品时,打破了英国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按年代编排的体例,改为按戏剧种类编排,他最先翻译的是喜剧作品。
1936年,宋清如在之江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常熟找了一份做中学教师的工作。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所在的世界书局,沦为日本的军营。朱生豪已经交付给书局的译稿全部被烧毁。
逃离出上海的朱生豪,在辗转避难中,只要遇到稍微安静的环境,即开始埋头补译书稿。
1939年到1941年12月,朱生豪任《中美日报》的编辑。在此期间,除了继续补译作品之外,朱生豪还写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时政短文。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把朱生豪这类作品结集为《朱生豪小言集》出版。
1941年12月8日,日军冲进了《中美日报》报馆,朱生豪为翻译莎翁作品收集来的全部资料以及已经完成的译稿再次丢失。他不得不再次重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