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消失了11年的北大教授王青松突然出现在新华社记者唐师曾面前:师弟,我有事要找你帮忙!"
唐师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真的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北大教授吗?这11年他又去哪里了呢?
待王青松讲完事情的全部经过,这消失的11年才渐渐露出水面。
11957年,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朴实无华的农村氛围让他的智商一览无余。
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即便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只要看上一遍,就能完完整整的背下来。
他的智商非常人能比,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子,可即便他如此出类拔萃,最终也只是在信阳地委做了一名记事员。
1979年,高考制度恢复,对一代青年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王青松也迎来了人生命运转折的时候,最终一鸣惊人,以洛阳省文科状元的优秀成绩,被北京大学国政系学院录取。
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再也不用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他在这十里八村的可是明星级人物,可以说前途不可估量。
他本就有着学习天赋,又非常努力勤奋,好像老天特别善待他,他想要的一切只要伸手就可以得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因为有过工作经验,在大学又被任命为了团支书,这让多少同学羡慕不已。
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北大法律研究生,这让他又上了一个台阶,未来可以说一片光明。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了北大任教,生活可以说风平浪静,然而他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王青松不但有着学习天赋,还有很强大的经商头脑,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一片生机勃勃,人们生活也越来越好,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
王青松本就喜欢看一些关于养生,哲学,气功之类的书籍,如今又迎来了这样的热潮,对于他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任教之外,他还开了一个“养生课堂”,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最火爆的时候,高达200多万学生,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他的妻子张梅的。
王青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有了几百万身价,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富豪级别的人物。
以前,他对哲学只是感兴趣,但是现在却已经深陷其中了。
1990年,他想报考哲学系的研究生,最终获得了第一名,却被哲学系的教授拒绝了,可是他仍不死心,第二年又申请,还是被拒绝了。
教授说:“你的功利心太重,不适合报考这样的专业!”
教授的话突然点醒了他,自己这些年一直在追求名啊,利啊,却从来没有好好沉淀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这样的生活呢?
就在他每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妻子张梅那边也出了问题。
张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来到北大教英语,在学校教了五年书,年年被评为优秀,可是当她申请转正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
再加上这时候学校又要求老师学电脑,而他最反感的就是这些冰冷冷的机器了。
两人商量后,决定出去旅游,本以为只是散散心,却不想这一出去,他们人生的导航就驶向了另一个方向。
2“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他们在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一个小山村里开启了度假生活,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仿佛世外桃源,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和城市的繁华喧嚣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青松感受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他多想一直待在这里,就这样过着没有人打扰的日子,可美好的日子总是过的那么快,转眼假期就结束了,想着又要为名利打拼,王青松对妻子说:“我们不回去了,就留在这里生活吧!”
他和妻子商量着,想征求妻子的意见,可又觉得张梅应该不会答应,没想到张梅立刻点头说:“好,我也不想在去做助教了,我们就留在这里生活。”
两人将所有的存款盘点一下,足足有350万,带着全部的存款,他们再次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山,在这里一呆就是整整11年。
2000年,夫妻两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他们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学校里的老师,校长,同学,包括所有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去向。
他们花了不到20万块钱租下了2500亩山地,租期50年。又从山外雇了十几个农民,开始过上了田园生活。
种上了玉米、大豆、谷子等谷物,白菜、芹菜等蔬菜以及桃树、苹果树等果树,并养了鸡、猪、牛、羊等家畜家禽外。
王青松也脱下了西装,穿上拖鞋,背起锄头,在田野里快乐地劳动着。此刻他蓬头垢面,和普通的农民没有一点区别,而张梅也不是曾经那个精致漂亮的校花了,她黑了,皮肤也粗糙了,却看起来非常健康。
这些都不重要,生活最大的不便是没有电,王青松就用太阳能灯。
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一些油盐之类,其余的他们都回归最原始的生活状态。
用草木灰和皂角洗衣服,用秸秆制成筷子,他们吃的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的食物,穿的都是粗麻棉布。
但对王青松来说,就算生活不如之前富裕,但是能拥有如此安静的世外桃源,能呼吸新鲜空气,吃到纯绿色种植的蔬菜,也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了。
远离了人群,再也没有了世俗的烦恼,什么名利都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感到孤独,那就看看古书和报刊。
几年后,张梅怀孕了,他们特意叮嘱工人不要外传,怕这样议论会污染孩子,他希望孩子能够一直单纯的成长。
张梅也没有到医院去做过产检,孩子是由王青松自己接生的,他们的儿子王小宇在山里出生,也在山里长大。
即便此刻,王青松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大山,他们夫妻都是有文化的人,教孩子学习根本不是问题,却不想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2011年,他决定重返社会,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
3一转眼,小宇也七岁了,这天,山里来了一个记者,他拿着相机对着大山拍风景。
小宇第一次看到相机,他兴奋地看着这个他从未见过的东西,眼睛里充满了好奇。直到记者离开,他才问王青松:“爸爸,那个人手里拿的是什么啊?他在干什么呢?”
七岁的孩子居然还不认识相机,王青松虽然会教他知识,可是社会上的东西太多了,此刻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让儿子呆在山里。
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剥夺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孩子应该有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孩子上学也是一个问题,他和张梅商量后,决定带着儿子走出大山。
可是,脱离了社会这么久,外面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他们也不知道,王青松决定先找他的老同学打探情况。
2011年,新华社任职唐师曾看到这个曾经的学长时居然认不出来了:“你找哪位?”
“是我,青松啊!”
唐师曾上下打量着,惊讶的长大了嘴巴,眼前这个人,邋里邋遢,蓬头垢面,哪里还有一点曾经意气风发的影子呢?
他一把抱住他:“你居然是青松,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啊?所有人都在找你们!”
听他讲完全部过程,唐师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摇头:“你疯啦,好好的日子不过,居然在那里待了11年。”
其实,王青松找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350万的积蓄已经全部花光了,唐师曾爽快的说:“钱不是问题,需要多少和我说。”
王青松这才常常的吁了一口气。
作为记者唐师决定亲自前往小山村,了解了他们那段如同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并公布于众。
故事一经曝出,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在网友的帮助下儿子小松在北大附小上学了。这让王青松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在后来的采访中,王青松表示自己想出一本书,名字就叫《新桃花源》或《原生态》。
虽说他们夫妻脱离了社会太久了,不过以他们的才华想要再次融入社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却不想,他们再次消失了。
原来,安顿好儿子之后,他们又回到了那个大山里,但是和之前不一样,他们开始了在网络上和外界联系,还将自己种的绿色无公害粮食在网上销售,生意也很不错。
对于他们这种行为,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这就是逃避生活,是懦夫的行为。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对自己负责。
其实,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都有权利选择属于自己生活方式。
小结:他过早见识了富裕和功名,回归自然。我辈眼中的不幸又何尝不是王青松心中的大幸。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做出许多选择,这些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个人的意愿问题。最终,主动权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珍惜时间、不辜负年华、守住内心初衷,并且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能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路径。
喜欢请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