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每日一则小故事之《千字文》第七十三集

国学书融启蒙 2024-04-02 02:05:54

【南北朝:周兴嗣】

【导语】司马迁说韩非“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著,主张法律越细越严越好,结果他自己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

【正文】

hé zūn yuē fǎ

何遵约法

hán bì fán xíng

韩弊烦刑

【译文】

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故事链接】

萧规曹随

汉惠帝时候,萧何去世了,汉惠帝命令曹参做相国。曹参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参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感到很纳闷,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时,试着问问你父亲是什么原因。他回家对父亲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成天不过问朝政,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谢罪后反问:“请陛下想想,您跟高祖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着说:“陛下说得都对,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章程继续执行,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智慧链接】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他对左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下令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急切之下,韩王立即把韩非从归隐之地召回,派他出使秦国,以缓燃眉之急。韩非一到秦国,但是韩非到秦国之后,并没有如秦王所言那样,反而因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李斯、姚贾等人就因嫉妒而毁谤韩非,并建议秦始皇处死韩非,免得为自己今后吞并六国埋下祸根。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在韩非入狱后就后悔了,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为时已晚。至此,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后的一位法家走了。而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史记》虽然记载了韩非死后秦王很后悔,但是他既没有为韩非平反,也没有追究李斯、姚贾二人的诬陷罪,可以推测出当初杀韩非是出于秦王的本意。

韩非子的文章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本人精心整理《千字文》每一句话意思,有助于理解的故事和拓展知识,(内容参考多方面资料)意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评论您的观点!

0 阅读:0
国学书融启蒙

国学书融启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