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能电气定增16.5亿扩产15GW储能逆变器看光储市场发展空间

浩漫评商业 2025-02-15 10:55:04

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下半年以来,储能产业产能扩张进入“理性期”,近期,头部企业相继扩产反映了储能市场的高景气,提振整个行业信心。

2025年,随着国内储能市场的支持政策不断优化,国外新兴储能市场逐渐崛起,光储企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光储龙头接连扩产

2月12日,上能电气发布公告,计划定增16.5亿元,用于投向组串式光伏逆变器项目建设和储能变流器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

其中,年产15GW储能变流器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95亿元,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入6.1亿元,拟在无锡惠山区新建储能产品变流器生产基地,计划建筑面积8.48万平米,项目建设期为2年。税后投资内部收益率为 31.41%,税后投资回收期为 6.17 年(含建设期)。

上能电气表示,在电化学储能市场及公司储能业务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现有产能及规划产能较小,难以全面满足市场需求和公司业务的增长需要,产能扩张迫在眉睫。

公告称,2023 年,上能电气储能PCS及系统集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9.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88.62%。但公司储能产品现有产能为已投产 IPO 募投项目产能(0.5GW储能双向变流器、0.3GWh储能集成系统),以及 2022 年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投项目规划、尚未投产产能(5GW储能变流器、3GWh储能集成系统)。

目前,上能电气正在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推进包括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系统在内的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导入工作,实现储能业务全场景覆盖。

无独有偶,几天前,另一家光储龙头企业锦浪科技也宣布了扩产计划。

2月7日,锦浪科技披露2025年度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16.94亿元,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高电压大功率并网逆变器新建项目、中大功率混合式储能逆变器新建项目、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数智化提升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中大功率混合式储能逆变器项目投资总额 3.13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2.94亿元,实施主体为锦浪科技。项目计划建设期2年,完全达产后将新增20kW以上中大功率混合式储能逆变器年产25,000台的产能,该类产品将主要应用于工商业储能系统和大型住宅储能系统。

锦浪科技表示,目前公司实现规模化销售的混合式储能逆变器产品主要覆盖 20kW以下功率范围,应用场景主要为小型住宅和小型工商业储能系统。通过本次募投项目新增20kW以上中大功率混合式储能逆变器生产线,丰富储能产品类型,布局工商业储能系统产品和大型住宅储能系统产品。

两家光储龙头相继扩产背后是近几年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储能市场逐年高速增长。

以中国市场为例,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42.46GW/109.58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99.17%,容量规模同比增长129.56%,总投资超2399亿元。

上述两家企业正在发力的工商业储能在2024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新增装机2.67GW/6.35GWh,容量占比5.79%。其中,单独配置的工商业储能电站项目新增装机规模达2.19GW/5.07GWh,储充/光储充/分布式光伏配储/微电网等新增装机规模共485.04MW/1284.62MWh。

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工商业储能领域大型项目逐渐放量,呈现强劲增长势头,100MWh级别的项目规模超4.3GWh。

储能装机高速发展带来了逆变器等储能系统设备方面的强大需求,一些龙头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扩产的行列。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包括上能电气、锦浪科技、星云股份、索英电气、科陆电子在内的企业开展的募资、投产、签约的储能PCS扩产建设项目共15项,金额超过160亿元。

图 2024年用户侧各种电站类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2025年光储融合将推动光储市场高速发展

光储企业(光伏+储能一体化企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参与者,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驱动下,2025年将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国内市场看,技术迭代,光储成本下降以及配储政策、市场机制等方面逐渐完善,将助力光储市场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看,新能源发展正进入“十四五”的后半段,分布式光伏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装机数据屡创新高。

2019 年以来,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连续5年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161GW,其中分布式85GW,超过集中式。

分布式光伏装机飞速发展带来的消纳难题促使各省市相继出台文件明确或鼓励分布式光伏配储。

2021年至今,已经有20余地发布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其中,山东德州、广西南宁等10地提出分布式光伏配储具体要求,配储比例在10%~30%之间,配储时长在2~4h之间,配置方式以自建、共建或租赁为主,有的地区出台了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补贴相关政策,通过补贴方式,促进分布式光储发展。

前几天,两部委发布重磅政策,明确新能源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机制。

新能源入市交易后,将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体现,更好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

伴随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光伏、风电、以及储能行业再度迎来巨大利好,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储能将加速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

市场机制方面,作为影响用户侧储能电站充放电运行收益的主要因素,2024年以来,多地调整分时电价政策,全国有28个省份储能可实现两充两放,其中,福建、黑龙江储能可实现三充三放,储能收益将进一步提升。

另外,22地(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执行/即将执行午间低谷电价(含重大节日),其中12个地区午间低谷时段在3小时以上,青海、宁夏午间低谷时段达8小时,甘肃午间低谷时段为6小时。

这项政策将倒逼分布式光伏企业通过配置储能设备,实现电能的错峰利用。

从收益模式上看,分布式光伏配储商业模式逐渐成熟,通过储能系统在低电价时段充电、高电价时段放电实现峰谷套利,提升用户收益;虚拟电厂(VPP)聚合分布式光储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调峰、需求响应收益;搭配储能的分布式光伏可参与碳市场或绿证交易,增加附加值。

从成本上看,光储平价时代到来,经历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后,成本降至0.2-0.3元/度,储能系统成本全面迈入“0.5元/Wh时代”并且仍在继续下探,预计2025年光储度电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将推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企业选择光伏+储能实现能源替代。

从技术层面看,华为、阳光等引领的光储系统一体化设计、智能能量管理(EMS)技术优化了发电效率和用户收益,AI预测发电/负荷、区块链能源交易平台等数智化手段提升系统的运营效率,拓宽了光储灵活应用方式。

光储融合作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核心技术路径之一,将成为未来推动光储市场发展的主流。

从场景应用来看,工厂、园区等通过“光伏+储能”降低用电成本,应对限电风险,实现低碳生产是光储应用主要场景,随着技术和成本的优化,光储场景应用正在不断拓宽。

比如,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在多个场景落地,包括城市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业园区等。

据数字储能网不完全统计,至少23省市交投、高速集团加快在高速公路区域光伏+储能应用场景的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在工业园区普及率超40%,通过VPP聚合实现跨园区电力交易,有机构预计,2025年,光储充一体化应用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另外,光储在户用市场随乡村振兴政策逐步打开,渗透率突破了8%,浙江、广东等省份出现"光伏+储能+智能家居"全屋能源解决方案;钢铁厂、水泥厂、发电厂、石油炼化厂等高能耗大户对稳定供电需求迫切,光储逐渐成为标配。

有观点认为,2025年,分布式光伏加工商业储能的一体化需求仍将快速上涨。

因为,在(光)储充、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带动下,细分场景下工商业储能有望加速规模化应用,同时细分行业、细分场景与工商业储能的结合将进一步加强,在零碳园区、港口岸电、光储直柔、石油+储能、微电网等典型应用场景的储能需求持续扩大。

国外市场看,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多点开花,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过150GWh,除欧洲、北美、欧洲主流销售区域,东南亚、中东非等新兴市场快速崛起,累计占比已超过30%,阳光电源等光储企业频频收获大单。

从全球市场目前储能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亚非拉、东欧等电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对光储需求日益迫切,偏远地区、岛屿等离网场景依赖光储系统供电,替代柴油发电机,在矿区等场景中,光储系统作为备用电源的需求也在增长。

欧洲户储去库存将接近尾声,户用光储需求将回暖(如德国、意大利),补贴政策(如德国KfW贷款)将推动“光伏+储能”普及。

根据MESIA《2024年光伏展望报告》数据预计,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2024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40GW,到2030年将达到180GW,未来一段时间,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将成为引领光储市场发展的主要区域。

作者:供稿吴涛|一审 吴涛|二审 储观|三审 刘敏

0 阅读:27
浩漫评商业

浩漫评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