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看待6成年轻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新一代「省钱主义者」都是怎么消费的?
题主引用了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是在2021年末发布的。
消费日报公布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攒钱、平替、理性、国潮、断舍离。
听起来很熟悉吧,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记得网上曾经有一个段子:
三百块的火锅说吃就吃,一块钱的打包盒誓死不要;
八百块的衣服迅速下单,八块钱的邮费你怎么不去抢;
二十块的奶茶说买就买,十块钱的会员能借就借。
仪式感是永恒追求的主题,大钱要花在理想上,小钱要省在刀刃上。
及时行乐、躺平、精致穷…商家不遗余力打造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氛围,年轻人也倾向于让自己活在当下。
但是2021年却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消费观改变的年轻人,他们的目光在未来。
02还记得前几年大家提到拼多多的时候,总要说一句:垃圾。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拼多多真香。
对大多数网民来说,关于拼多多的印象还停留在假货的阶段,认为使用这个软件购物的人都来自乡镇,一定会受到欺骗。
但不是所有人都活得光鲜亮丽,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可能一个月的房租就要花掉大半工资,再加上吃饭和生活,余额已经所剩无几。
拼多多的价格比起其他购物软件要低很多,对很多穷学生以及需要攒钱和打工的人来讲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
一个软件能够风靡盛行,圈住广大用户一定是有他独特的优势,而拼多多的用户数量也在说明一个现象:
收入较低的人群本就占据大多数,疫情来临后人们生活更加艰难,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从精致仪式感转向实用主义。
五百块的包看起来不错,可是五十块钱的也一样能背;
二十块钱的盆质量很好,但是一块钱的盆感觉更香。
一些小众低价的化妆品牌为什么会销售量翻倍,而且不引起大家排斥呢?
大家都在搜“平替”。
三百块钱买一支口红固然会吸引到众人的注意力,可是五十块钱的口红颜色一样适合我。
比起把钱花在这些所谓的“生活质量”上,年轻人更愿意注重性价比,以免为不必要的“品牌溢价”买单。
0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离出消费主义的陷阱,他们在攒钱。
今年1月末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浙江一名男子住了10年的公司宿舍,每天省吃俭用给自己的消费设立了强制计划,最终达成了目标,给自己买了房,买了车。
这样的年轻人是个例吗?
其实在网上搜一搜会发现,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他们可能收入不高,但是他们把自己的每一分钱、每一点时间都利用到了极致,可能花费十年可能花费八年,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
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拿到一个比别人高不了多少的家世背景,未来的生活就要靠自己去拼。
在这样的年轻人面前,及时行乐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未来,攒钱是唯一且行之有效改变现状的方法。
想要得到好的东西就必须要靠自己去付出,当父母不能给你更多时,就需要自己来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为自己的未来套上一层层保险。
总有人觉得攒钱太慢了,一定要暴富才行。
所以焦虑,无助,把自己剩余的时间用来学习理财,投资,可是这种心态支配下的结果往往会赔得一点不剩。
理财需要“交学费”、需要时间学习、需要有一颗抗压的心,而穷人最缺的就是“试错机会”。
对年轻人来说,商家吹得天花乱坠也比不上实实在在的低价和赠品。
对商家来说,只有质量过关才能从众多品牌里冲出一条血路。
2022年了,谁也别把谁当傻子。
消费这件事情,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