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个个听着都威风凛凛,可仔细一琢磨,怎么会有两个是郡王?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
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说白了就是皇帝给功臣们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世袭罔替,子子孙孙都能享受荣华富贵。 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皇帝的心思,谁猜得透?这功劳怎么算,还不是皇帝说了算?咱们今天就来说说岳讬和勒克德浑这两个“意外”的郡王,他们的人生,可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先说说岳讬。他爹代善,那可是努尔哈赤钦定的接班人,妥妥的太子爷。可惜他娘早逝,后妈上位后,岳讬兄弟俩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努尔哈赤看不过眼,把岳讬接到宫里亲自照顾。这岳讬从小和皇太极混得熟,皇太极上位,岳讬这拥立之功,可是实打实的。 他年轻时就上战场杀敌,还当了镶红旗旗主,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皇太极要入关,很多老臣反对,又是岳讬站出来力挺,这才稳住了局面。皇太极称帝后,岳讬被封为亲王,风光无限。
可好景不长,他爹代善年纪大了,开始修复父子关系,皇太极一看,这爷俩要是联手,自己岂不是危险?于是各种找茬,明升暗降,岳讬从亲王被贬成贝勒,最后郁郁而终,死后才追封克勤郡王。
再说勒克德浑。他爹萨哈廉,那是文武双全,皇太极的亲信。但皇太极称帝时,却没给他封王,为啥?因为代善家族势力太大,再封萨哈廉,那不得了?萨哈廉后来去世,皇太极才追封他为亲王,算是个迟来的补偿。他儿子阿达礼站错了队,被多尔衮给…… 勒克德浑也被牵连,成了平民。多尔衮为了收买人心,又恢复了他的地位,封他做了贝勒。勒克德浑跟着多铎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对他就不太感冒了,别人功劳小都做了亲王,他却还是个郡王,最后年仅24岁就去世了。
到了乾隆年间,这铁帽子王的名单更新了,岳讬和勒克德浑终于被加了进去。乾隆还规范了爵位继承制度,除了铁帽子王,其他宗室都降等继承。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后代,总算安心了。
那乾隆为啥不把他们俩提成亲王呢? 这其中原因可就多了。首先,他们的功劳,确实比不上其他几个铁帽子王。那些人都是开国功臣,或者对江山社稷有巨大贡献。其次,乾隆也要考虑权力平衡。清朝宗室势力很大,铁帽子王更是位高权重,要是代善家族一下出了三个铁帽子亲王,那势力也太大了,这可不是乾隆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说,这铁帽子王制度,看似是论功行赏,实际上也是权力博弈的工具。岳讬和勒克德浑,只不过是这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他们的功劳,或许足够封亲王,但政治的考量,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功劳只是一方面,权力斗争才是真正的主导力量。 这其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也正是这段历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