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教非洲人种水稻,万年荒地变粮仓,甚至可以吃上蛋炒饭了

圆圆看国际 2023-04-26 15:54:05

在阅读文章之前,客官可以动动手指点个关注,与作者互动,积极参与讨论吧!

非洲这个地方,一直贫穷落后,除了气候干旱炎热不太适合农耕外,还有很多历史沉淀的问题,比如种族冲突、战乱等等。世界很多国家都出于人道主义精神长期援助非洲,其中就包括中国。

中国在疫情期间援助非洲的医疗物资

中国援建非洲已经很多年了,除了帮他们搞基建,修路修房子等,还在工业、卫生事业上给他们支援了不少项目。

中国在非洲做生意的商人也很多,有的甚至教会了非洲人做中国的传统手工,让他们学门技术,将来能自给自足。

现在,在非洲支援的中国人已经教会了当地人不少关于水稻种植的技术,原来万年荒废的土地变成了粮仓,他们甚至还学会了一道经典的中国名菜:蛋炒饭。

我国帮助教授非洲人种植水稻

那么中国人到底是做了什么样的努力,才让穷的闻名遐迩的非洲人吃上蛋炒饭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非洲的农业发展问题,以及中国人如何帮他们调整过来的。

吃饭是首要问题

在非洲援建项目中,不管是工业方面还是个人技术,都是后话,援助最基本的效果是要让他们能吃饱。毕竟,从互联网上看到的非洲饥饿问题太触目惊心了。

其实非洲是个不缺自然资源的地方,去殖民化后,非洲的农业也有过不俗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非洲各国的农业生产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非洲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但他们的农业发展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产业转型难,才导致2023年了,非洲还有很多人食不果腹。

15到16世纪时,东非地区遭遇殖民入侵,也迎来了一次农业结构的转变,玉米、红薯、水稻等外来作物替代了很大一部分高粱和粟类作物的种植。但因为殖民化,非洲的农业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

后来独立后,非洲国家的统治者们又错误地将工业发展摆在优先地位,认为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上整个世界发展的脚步,说不定还能挤进某些发达国家的群聊。

后来非洲将工业发展摆在前面,以为这样能够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结果路线错误,适得其反,引发了非洲的一系列经济危机。

西方的援助者可不在乎非洲经济健不健康,反而还提出大规模的私有化作为条件,来换取他们对非洲的援助,非洲的农业更别想成功转型。

然而从实际出发来看,非洲的农业发展是很有潜力的,只是他们缺乏经验,西方国家又不真心帮助他们,在多方面的外来因素干扰下,非洲农业才看不到出路。

非洲农业发展只是因为缺乏经验,所以一开始停步不前

把时间线拉长,非洲几百年来农业还是有一定增长的,只是他们的人口增长更快,抵消了农业的增长,再加上过去20年中,非洲出现了一些极端天气,只会靠天吃饭的农业模式显现出了劣势,才让明明不缺自然资源、面积还大的非洲,至今依然穷的出奇。

我国的援助

在援助非洲多年后,中国也摸索出了一条帮助他们的有效路径。

中国发展农业有一条经验之谈,是从来没有把农业单独拎出来,而是与工业和城市化进程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还糅合了工业发展,科技与农业共同进步

中国农村的小农户是农业中的一大特色,非洲国家也同样是以分散的小农户为农耕主体,所以,他们可以学习中国农村的合作社模式,对小农户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并且帮他们对接市场、找买家,让他们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去抵御市场风险,增强议价能力。

这是提高非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方法,但想要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还得从耕种技术上着手。

我国科技发达后,为了提升中国人民的口粮产量和质量,袁隆平院士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要是中国人能把种田的技术教会非洲人民一星半点,也够他们吃上很久了。

中国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提高中国粮食产量的关键

于是我国派出了很多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驰援非洲,教他们如何种植水稻,让他们不用再长年累月地靠猴面包树过活,大米饭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早在2003年,中国就与尼日利亚政府达成了合作,并派出了水稻种植专家王学民过去教尼日利亚农民使用基本的农耕机器,比如打谷机、脱粒机等等。

2006年,王学民在尼日利亚的凯比州建了一个大型的水稻农场,想具体实验一下这里种水稻的制约条件是什么。

水稻专家王学民带领当地农业技术员整理水稻田

经过反复实验,王学民发现,当地的水稻种子质量不行,所以产量不高,于是从2008年起,他就和其他中国同事一起研发新的种子。

这一埋头苦干,就是近十年的时间,王学民这是把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都发挥出来了,直到2017年,我国研发的新水稻品种才通过审定并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

王学民一心致力于为非洲百姓解决粮食问题

王学民研发的新种子跟尼日利亚原来的种子相比,能提高30%的产量,非常受欢迎,当地的农民抢着去预定。

水稻支援项目现状

现在,王学民的新水稻已经在尼日利亚广泛种植五年多了。据统计,新水稻已经累计增产大米200多万吨,当地有20多万农户受到惠及,还有800多个当地人学会了我国的撒播技术。接下来,这800 多人又将成为当地的专家去培训更多的农民。

除了教授农耕技术,帮助研发高品质水稻,中国援助尼日利亚的专家团队还在那里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技术培训、农业产品研究,还有产业服务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帮助普通农户掌握并提升农耕技术。

在2022年12月,这个已经运营成熟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经全权移交给了尼日利亚政府,只是运营方面还是由更有经验的中国企业帮忙管理。

2022年该技术中心被移交给尼日利亚政府

早前有记者去尼日利亚采访时,就碰上示范中心在移栽新一季的水稻,看到王学民正带这10多个当地农民在田里干活。

示范中心的本地员工表示,他跟着王学民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技术,他的梦想是,将来有了钱能自己搞个农场,用中国技术带领他的老乡们致富。

示范中心的本地员工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位员工的梦想应该不久后能实现,因为王学民二十年前刚到尼日利亚时,田里的杂草比水稻还高,整个田坑坑洼洼,植株的间距也乱七八糟,说是当地人种的田,还不如说是他们随便撒了一些种子,靠运气吃饭。

那时候1亩地最多只能产130斤大米,而同样面积的中国稻田,起码产900斤大米。

中国稻田的大米产量明显更高一点

然而王学民扎根非洲二十年,尼日利亚的水稻亩产量就超过500斤了,虽然还达不到中国的正常水平,可对非洲人来说,已经很好了。在解决三餐温饱之余,他们甚至还能拿点大米出去卖,然后买些家禽回来养殖。

尼日利亚人民现在不仅跟着王学民学到了很多农耕技术,还学会了蛋炒饭、包饺子、包包子等我国餐桌的精髓。而王学民也受到了当地人的最高礼遇,像酋长一样受他们爱戴。

王学民在指导尼日利亚农业技术员

0 阅读:37

圆圆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