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总有亲戚问我:“怎么还没给弟弟买车呢?
再不帮他,他上班多不方便啊?
”可谁又能理解我背后的心酸?
从小到大,妈妈的偏心让我感受到冰冷的家庭温度。
尤其是最近,弟弟买车的事情更让我陷入了无尽的争议中。
重男轻女的家庭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一年到头买新衣服的次数屈指可数。
每次母亲带我和弟弟去商场,她总是先给弟弟挑选衣服。
弟弟一件件试,母亲一边笑着,一边耐心地帮他整理衣领,问他喜不喜欢。
而等到弟弟挑完满意的,母亲才会随口问我:“你要不要买点?
”我心里清楚,这也只是随口问问而已,如果我说要,母亲十有八九会说:“家里还有衣服,省点钱吧。
吃饭时,家里偶尔会买烤鸭,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鸭腿夹到弟弟碗里,她总说:“姐姐吃点别的,你弟弟正在长身体呢。
”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兴冲冲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想听母亲的夸奖。
可是她只是随口“嗯”了一声,然后转身问弟弟这次考得怎么样。
我心里那时才真正明白,在母亲眼里,弟弟的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
独自打拼的辛劳大学毕业后,我独自来到外地工作,靠自己租房、生活,日子虽然不算宽裕但也能够自给自足。
母亲却从未关心过我过得如何,偶尔打电话过来也是关心弟弟:“你弟弟最近怎么样?
他工作压力大,你当姐姐的,要多帮帮他。
”开始,我还能忍耐,偶尔寄些钱回家,想着多少能为家里减轻点负担。
可渐渐地我发现,这些钱大多被用在了弟弟身上。
有一次,我发现母亲用我的钱给弟弟换了新款手机,而自己却从未问过我有什么需要。
于是我试探着对母亲说:“妈,我这边生活压力也挺大的,寄的钱能不能留点给自己?
”母亲在电话那头不耐烦地说:“你一个女孩子,能有什么压力?
你弟弟不一样,将来要养家,你帮帮他怎么了?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在母亲心里,弟弟值得投资,而我不过是她的“供养者”。
那天母亲打电话给我,语气里依旧有股理所当然:“你弟弟工作快两年了,通勤不方便,我想让他买辆车。
”我皱了皱眉头:“买车?
他自己存了钱吗?
”母亲叹了口气:“他工资本来就不高,你是姐姐,这点事该帮一把吧?
”我心里涌起一股不舒服:“妈,买车是大事,弟弟自己也有收入,应该他自己规划,不够的话可以贷款,为什么要让我出钱?”
母亲的声音提高了:“他一个男孩,怎么能贷款?
以后结婚成家压力大,你帮他买辆车,不是应该的吗?
”我冷笑:“妈,我这些年工作,没向你要过一分钱,房租、生活费都是自己承担,你关心过我的压力吗?
”母亲冷笑回击:“你是姐姐,就该照顾弟弟,这点钱怎么都舍不得出?
”这一刻,我的心彻底凉了。
晚上,弟弟发来微信:“姐,妈说你不同意帮我买车。
”我回复:“这件事我没义务负责。
”没多久电话响了,弟弟语气里满是委屈:“姐,你就不能帮我一次吗?
你比我赚钱多,帮我买辆车,不是很正常吗?
”我冷笑,语气却依旧平静:“正常?
弟弟,你工资比我刚工作时高,我是怎么熬过来的你心里清楚吗?
车子是你的需求,凭什么我要买单?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他声音低了下来:“算了,不借就不借,至于这么计较吗?
”我心猛地一沉,挂了电话。
这么多年,一直在让步——让吃的、让穿的、甚至让自己的未来围绕着“照顾弟弟”这个责任转,可这一次,我不再妥协。
第二天,母亲又打电话来,质问:“你弟弟说你非要跟他计较这点钱,是不是?
”我苦笑:“妈,这是钱的问题吗?
弟弟不存钱、不规划,有需要就让我出钱,这公平吗?
他永远不会长大。
”母亲提高了声音:“你是姐姐,难道还能看着弟弟没车用?”
“妈妈,如果今天是我买不起车,您会让弟弟出钱帮我吗?
”她语气愤怒:“你是个女孩子,买车做什么?
女孩子找个好人嫁了才是正经!
”我彻底心寒:“妈,您心里只有弟弟,从未想过我也是您的孩子吧?”
几天后,母亲没有再打电话来,家族群也安静了。
他们或许觉得我太计较,但这些我已经不在乎了。
结尾: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为自己争取,不能再一味地让步。
母爱,不应该只是对一个孩子的偏爱。
家庭的平衡,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公平对待,而不是依靠一方无止境的付出。
这次,我选择了不再妥协,选择为自己的未来和尊严发声。
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自尊与独立,比短期的妥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