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收入不如农民工导致抑郁症等生命科学偏滞后

新心網 2024-01-27 16:10:00

研究出世界首款mRNA疫苗的科学家卡塔林

首先向科学家们致敬,他们是最有成就的群体。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性质决定了他们每天都要寻求创新、突破,不像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步骤,一辈子都没长进。科学家们决定了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科研人员工资却很低,甚至不如农民工。例如,研发出首款mRNA疫苗并应用于新冠抗疫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之前工资等价人民币6000元左右,研究取得突破时仅能点份披萨庆祝,甚至一度要失业。

科学家们的收入也说明想致富选择的行业很重要,再聪明不过科学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水电、泥水工一天的收入都可能超科学家月收入,装个水龙头收7、8百元,更别说拥有流量的网红。

科学家出科研成果也能拥有财富,往往需要几十年磨一剑,科研项目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几,大部分科研人员一辈子清贫。世界上最重要、聪明的群体和底层的劳动人民一样的收入,这不合理,不利于社会发展。

可以说卡塔林·卡里科的成就、能力、贡献不亚于世界首富马斯克,财富却差了一亿倍。需要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特别是生命科学,攻决病毒、细胞病变、衰老等比其它领域更紧迫。

科研需要极致思维,个人觉得智商150以上才可能出成就,要不只是学习,不会超出书本。智商是会降低,一年时间就可能从天才变白痴。科研工作者需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尽量避免过劳,另外压力、生计等也会影响到智商。压力导致过劳,最终使我们没有放过自己。

一项研究调查表明近4成科研人员患有抑郁症,这非常可怕。抑郁症本质是脑力、智商的严重下降,都不适合再进行脑力劳动,别说科研。要先康复,恢复大脑到初始的放松、平静、清晰状态,这是一个人正常也是最好的状态。

可能科研工作的艰巨、压力大、待遇差等原因使一些科研人员失去智慧,导致科研成果并不理想,当然也存在一些混日子或者骗取科研经费的,需要科学、规范管理。

我经常有看大脑疾病相关的科研文献,得到有用信息很少,有些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这和整个科学、医学界对大脑疾病还是一知半解也有关系,比如世界最权威的医学周刊柳叶刀相关文章更多是问号。

科学、医学界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都是各说各说。有几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李延峰的《为了脑健康,跑步去》,文章把跑步和大脑健康分析的很详细,不但观点和我相似,连文笔都很像,不细辨会当成抄袭。

北京协和医院在大多排行里都是榜一,李延峰是全国最好医院里脑科的最好医生,所以他的观点值得信赖。他参与或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神经变性疾病相关课题,是国内外知名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专家。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 论文10余篇,主编了多部相关书籍。

李延峰经过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最终也发现跑步是医治抑郁症、痴呆、帕金森病等大脑疾病最好良药。从病理、药理、目前的科学水平上看,这论点逻辑上说得通。

药物只是控制、稳定作用,没有直接作用疾病本身,重度抑郁、睡眠障碍等特殊患者需先服药恢复到一定阶段,再继续跑步等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来完全痊愈。

药物是无法使抑郁症等大脑疾病完全康复,相反只要还在服药,就干扰着大脑的神经递质正常运转,还带来其它副作用。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现在大脑疾病药物只是针对一两种神经递质产生作用,已知的神经递质都有十几种,致使同种药物效果不一致。

几个月前看过一篇关于抑郁症学术分析文章,研究人员通过PET或SPECT扫描追踪患者大脑的杏仁核、丘脑和海马体等多个区域的变化,得出来结论是抑郁症不是一种化学物质含量过低,另一种化学物质含量过高的简单问题。

个人觉得这应该是对大脑疾病最深入的研究之一,有时间会慢慢看这篇文章,把别人科研成果完全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该学术文献也表明抑郁药物针对一两种物质作用有局限性,但药物是有用的,可以阻断、抑制我们的糟糕感受、不良情绪让大脑细胞得到休息、营养而慢慢修复、康复。

这里看到营养两字,要明白营养对任何疾病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细胞病了,让细胞得到足够养分,它就会自我修复、康复。所以围绕着食物消化、营养传输、睡眠休息展开,是郁抑症等大脑疾病康复的关键。

坚持3公里不间断跑步,可以慢下来,中间不要停(相当恢复工作的70%左右,也相当药效的1.5倍,运动最重要作用不是锻炼而是营养传输)、多户外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包括意愿,久坐等);注意饮食营养(清淡、易消化等)、肠胃等消化吸收(观察大便形态等);尽量避免脑力劳动、压力因素(学习压力、工作繁重、房贷等)、特有障碍(人、物、事、环境)等。

一两个星期就有效果 (药物也是要2星期左右才起作用),一两个月就非常正常,一年时间差不多能恢复到普通人的身心级别。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能让人身心真正强大!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