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兰妈谈育儿
同样是父母,同样是家,同样是爱孩子,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爱对孩子,每一个家都是避风港湾,每一份爱都能被孩子所理解
特别是在如何把孩子爱“好”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悟错了道、也用错了方法
认识一位奶奶,今年75岁高龄,一共育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
如此儿孙满堂的人丁兴旺,在人群中怕是典型的有福之人了,可奶奶的晚年却恰恰相反,每天伺候着身体不太好的老伴,和子女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以前子女们没有成家立业之前,每年还回家几次,自从有了他们自己的小家后,回家次数基本上就屈指可数了
特别是小儿子一家,明明住在离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却已经有半年时间没登老父母的门了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子女成家立业后各有各的家庭和生活,可自从见识到奶奶和她子女的相处方式后,我才后知后觉发现真相:控制欲太强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儿子一家了
因为小儿子前几年干活的时候受了伤,一直在家里休养失去了经济来源,小儿媳不得不放下幼子幼女去找了一份工作养家糊口
找到工作能贴补家用,这本来是好事,儿媳妇也该是家里面的大功臣,可奶奶就是有操不完的心
奶奶呢,原本就是属于家里面干活最多,同时也是家里面唠叨抱怨最多的,她一边抱怨儿子太懒,把家里造得进不了人,一边又任劳任怨地几天到儿子家里打扫一番卫生
儿媳妇在外面挣了钱也是一样,她一边感念儿媳养家糊口,一边又唠叨人家不应该发了工资就乱买零食、乱买衣服,每个月挣的钱不知道存起来
于是,在越界的唠叨和指挥下,小儿媳最终爆发了,回去只要看到凌乱不堪的家,就直接从二楼把所有看不顺眼的东西都往马路上扔
这一幕在奶奶的眼里,也像是教育不成器的孩子一样,经常会听到她逢人就吐槽:“我那小儿媳简直是混得不成样子,以前就不把我当回事,现在看到我直接把头扭向一边,连话都不愿意和我说了”

事实上,这就是属于控制欲太强的因果循环
奶奶身为母亲,尽管是世间最希望子女生活越来越好的人,可老人家所谓的“为你好”,很多时候都并不是子女所希望的人生场景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涉子女生活,最后不仅达不到理想期望,反而还会让孩子生出厌恶和叛逆的反感心理
特别是对孩子的以下几种控制欲,往往很容易导致父母老了还不被尊重:
01
纠正孩子
会让孩子陷入内耗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条遍地荆棘的路,家长没有办法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更无法帮孩子排除每一次困难
唯一能排除万难的,就是不断锻炼孩子克服困难的自我能力提升,特别是给予孩子犯错、和试错的空间,才是让孩子能更加自信从容面对人生的重要一点
有个妈妈,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诉苦
她说,他儿子自从读小学一年级之后,身上的小脾气就来了
原因是她觉得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儿子的学业习惯也格外重视一些
特别是读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为了不让成绩拖后腿,她每天晚上都会眼巴巴地盯着儿子学习
除了学校当天布置的作业之外,私底下还额外买了一些针对性的基础题训练,等到一整套学习安排下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也基本上都到了深夜23:00
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比较乖巧,她说什么,就做什么,哪怕作业比较弱,也只是惊叹一声就继续埋头做题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开始变得死气沉沉了:
你让他写作业,他漫不经心,嘴上说着“等会”、“马上”,实际上就是能少写一秒作业就少一秒
你让他坐姿端正些,他烦躁不已,嘴上说“知道了”,实际上还是趴在桌子上根本不为所动
于是,在一个催了又催,另一个也全然当成耳边风的情况下,母子俩的关系开始变得爱搭不理了
特别是儿子的态度,根本就是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气儿
听完这些,我不禁反问妈妈:“假如你上班的时候上级领导分配你一个任务,你也在尽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可领导就是不满意,还在身边不停地纠正你、监督你、甚至打压你,你是不是有种大不了就辞职不干的心态呢”
妈妈听后竟一时语塞了起来
是呀,成年人都不喜欢这种被不停否定、打压、和纠正的行为,孩子又怎会例外呢
就像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长大后就变了样子,一点都不听话了”
事实上,也许孩子一开始就不是懂事,而是无可奈何里的顺从,后面的叛逆也不是“变了样”,而是他们在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为一个家长,一个聪明睿智的家长,也应该要明白这一点,允许孩子犯错并接受他们的缺点,在这种更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情况下,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糟糕
所以,好的教育、包括好的亲子关系都是属于一个接受缺点的过程,学会接受,才能迎来更好的明天
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成长里最需要的定心丸,孩子也只有先接受自己,他们才能去创造出更多的出色的表现

02
打压孩子
会剥夺孩子的自信
之前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叫作“失败的教育,就是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
那什么是小事呢?兰妈认为所谓的小事,就是指那些经常会发生、又比较普遍会出错的事情
比如,进屋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吃饭的时候嘴角沾着一粒米,刚穿的衣服就弄脏了一块,走路的时候鞋带掉了,写作文的时候漏写了一个字,甚至吃饭的时候多吃了一块肉…
这些看似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全,还能做到完全不犯错的
如果执意要求事事完美,那必定会出现“胜极则衰,物极必反”的因果关系
认识一个性格特别温柔的朋友,也是外人眼中典型的贤妻良母
她甚至温柔到在我眼里是一个永远不会对长辈说话大声的完美儿媳,可上一次路过她家时恰好听到婆媳俩激烈的争吵声
在争吵拌嘴的过程中,她还愤怒地吼出声说:您以为您家是皇亲国戚吗?到现在还做着皇太后的梦,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不能由我自己做主吗?您口中说的好日子,谁爱过谁过去,反正我是不愿意伺候了”
原来,朋友从小就是在打压型环境中成长的自卑人格
小时候父亲看她哪里都不顺眼,不是在挑刺的路上,就是正在说很多讽刺的话刺激她

长大后,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小家总以为就能脱离原生家庭的伤害,没想到新家里的婆婆又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家里洗衣机用了杀菌模式多出了1个小时,就被夸大其词地说“我的天,这得浪费多少水、多少电呀,再说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好衣服放在洗衣机里都洗破了,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会过日子”
•到了晚上,厨房开着灯,餐厅也开着灯,婆婆看到后就直接批评“开那么多灯干什么,浪费电,厨房里的灯照着客厅看不到吗”
•孩子上厕所忘记关灯,也是唠唠叨叨地重复个没完,甚至还故意卸磨杀驴地指责大人这里没管教好、那么没管教好
…
于是,在家里处处受限,处处都要被压一头的情况下,朋友就觉得婆婆是故意找茬,故意让她不痛快的
事实上,长辈和年轻人共处一室,本身就是一段不容易相处的关系
老一辈的生活观念也往往是以节俭为主,特别是以前过惯了苦日子,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他们的观念也是“兜里有粮,心里不慌”
处处对子女挑刺,处处要求家里人节俭,也不过是希望孩子们将来不会因为“没钱花”而愁眉苦脸
可比起守粮、和创造更多粮食这件事,兰妈认为后者更显重要
正如前者的守粮,除了监督、批评,就是尽可能地节约再节约,严重地影响了生活质量,还严重地干扰了一个想要享受美好生活的欲望
就像例子中的朋友一样,小时候就是在打压环境中成长的,现在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依然还要受限于人
如果再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还被人教训,又叫人如何去大大方方地接受呢
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是需要讲究技巧的,让孩子接受你的提议更是如此
作为长辈,如果想要晚辈接受你省钱省电的提议,那就不能批评打压他们,更不能就此给他们定上“乱花钱”的标签
比如,尝试换一种求助的方式告诉孩子:“年纪大了,眼睛见不得强光”,你会发现家里面的每个人都会主动关心你,然后主动让家里的灯光都变得暗一些、省电一些了
这是与人相处的智慧,更是和自己孩子修复关系的一种套路

03
干涉孩子
会影响成长的体验
为什么很多父母老了还不被尊重
兰妈听过最贴合实际的回答是:“你的孩子都已经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夫为人父了,你还天天把他们的缺点挂在嘴上,你还天天干涉他们的生活,怪他们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如你意,这样的控制欲、干涉欲把子女至于何地?又让他们情何以堪呢”
事实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本身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过程,孩子长大以后父母也应该是该远离的就远离
否则就很容易形成没有边界的爱,孩子也会因为你的过度控制欲而出现刺猬效应,越靠近对方越容易受到刺痛感的反弹
认识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情况
今年都已经35岁了,做什么事情还总是畏手畏脚,一点主见都没有
好在他有一颗勤奋踏实的心,在公司也凭一己之力站稳了脚跟,可人总是要向上爬的,总不能一直在原地踏步
公司的一些小领导也一直劝他“向上走一步”,为了证明自己,他也希望自己能勇敢地踏出那一步
可每当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时,母亲都充满不信任的眼神对他说:“就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人家说的那些PPT你都会吗?没有金刚砖、不揽瓷器活,你懂不懂?”
事实上,母亲也只不过是希望他踏踏实实、不要生活得那么疲惫辛苦,不曾想就是这样的“为你好”心态让他备受折磨
他也一直觉得他自己是一个特别差劲的人,做什么都不能成功,做什么也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更无法给公司带来有用的信息与价值
直到,他在后面的不懈努力中再次被公司看重,分配的任务也取得显著成绩后,他才渐渐明白原来他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劲儿

为了逃离原生家庭的伤害、和情绪自卑感,至今为止,除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之外,基本上就没有想回家的愿望
问其原因,他告诉我:“就是不想回去,怕影响我的心情,如果不是有这层血缘关系,我想我真的永远都不想再回到那个家了”
兰妈不知道他是以什么样心情说出这样的话,可当一个人产生“不恋家”、也“不想家”的心态时,说明这个家并没有成为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避风港湾
没有感受到爱,又何来依赖和亲密呢
所以说,教育好孩子最好的心态就是求缺不求满,接受孩子的不优秀,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信和期望去实现更优秀的自己
舒服的成长体验,是决定一切的开始,也是创造一切的起点

那么,关于为什么很多父母老了还不被尊重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