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这个题目,大家或许会觉得它像编剧编出来的,但这其实是个真事儿,发生在民国时候的一个特别有才华的女子身上。她叫赵清阁,这辈子既有才情也有执着,感情路上却走得挺坎坷。24岁那年,她心里头喜欢上了大名鼎鼎的作家老舍,但那时候老舍家里已经有了妻子。后来,她决定放开这段感情,从此以后一个人过了60年。一直到85岁快不行的时候,她才把老舍当年写给她的那些信,全都一把火烧了。
早年经历:从逃离婚礼到才女之路的开启说起早年,她的故事颇为传奇。一开始,她竟然选择了逃离那场被安排好的婚礼。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大胆且出格的。但对她来说,那不仅仅是对传统束缚的一次反抗,更是追求自我命运掌控的开始。逃离婚礼后,她并没有因此沉沦或迷失方向。相反,她像是找到了生命中的一股新动力,开始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她读书、写字、画画,涉猎广泛,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她的名字也渐渐传开。她不再只是那个逃离婚礼的女孩,而是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才女。她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认可,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尊重。可以说,从逃离婚礼的那一刻起,她就踏上了成为才女的道路。这一路上,她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持不懈,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那天,在河南信阳呱呱坠地。她出生的家庭,其实条件相当可以,老爸是个清朝的举人,舅舅也考中了进士,老妈还知晓些诗书,照理说,她的小日子应该过得挺滋润。但没想到,五岁那年,老妈就走了,老爸也没耽误,很快就给自己找了个新老婆。这个新妈对她,那是一点都不好,家里整天冷冰冰的,没一点热乎气。
赵清阁小时候总爱找书来读,好让自己心里舒坦点。她外祖母家那儿有个学堂,她就在那儿上了几年学,之后转学到了信阳省立的第二女师附小。因为脑子灵光,老师对她挺好,挺关照的。也就是在那会儿,她接触到了五四之后的新式文学,渐渐地,她就爱上了写作这事儿。
15岁那年,我家碰上个大麻烦。我爸和我继母合计着要把我嫁出去,拿聘礼钱。赵清阁一听这事儿,火冒三丈,心想自己的人生怎能任人摆布。她脾气硬得很,二话不说打包行李就离家出走了。外婆悄悄塞给我四个银元,算是让我追梦的启动资金。揣着这点儿钱,我去了上海,先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艺术教育,到了1933年,我正式成为了那里的学生。
在上海待的那几年,赵清阁真是长了不少见识。她一边忙着学画画,一边还抽空写点东西,甚至给《女子月刊》当上了常驻撰稿人。1934年的时候,她鼓起勇气,给大名鼎鼎的鲁迅寄去了自己写的诗文,希望能得到指点。没想到,鲁迅先生真的给她回了信,还亲自接见了她。这事儿对赵清阁触动特别大,让她觉得自己以后得更加努力写作,不能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后来,在左翼作家洪深的支持下,她开始尝试写剧本。1936年,她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在《妇女文化》月刊上发表了,这也标志着她正式迈进了文坛的大门。
赵清阁这时已经是个有想法、才华横溢的年轻姑娘了。她不仅会写作,还特别留心社会上的事儿,写的作品里总藏着些对人性的琢磨。在那之后的几年,她一边忙着学业,一边抽空创作,给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
和老舍结缘:从共事变成伴侣说起跟老舍的认识,那得从我们是同事那会儿讲起。一开始,咱俩就是普通的工作伙伴,天天一块儿忙公司的事儿。但慢慢地,我发现这哥们儿挺有意思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私下里也挺幽默风趣。随着时间推移,咱俩在工作上的交集越来越多,私下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经常一起讨论工作,偶尔也会聊聊生活。我发现,跟他聊天总是特别开心,好像啥烦恼都能忘掉。后来有一次,公司组织了个活动,咱俩被分到了一组。那次活动挺有意思的,咱俩配合得也挺默契。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咱俩的关系好像变得不一样了。再往后,我俩就开始单独约着见面了。有时候一块儿吃个饭,有时候一块儿散散步。聊着聊着,就觉得彼此都挺合得来的,心里头也慢慢有了对方的位置。就这样,咱俩从最初的同事,变成了后来的恋人。现在想想,还真是挺有意思的。这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不少,但咱俩的感情却越来越深。现在,我们已经成了离不开彼此的伴侣了。
1938年那会儿,抗日战争正进行得热火朝天,赵清阁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战的文艺工作中,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且还挑起了大梁,做了《弹花》这本文艺月刊的主编。这杂志名挺有深意的,“弹花”嘛,意思就是盼着抗战的枪炮能打出胜利的美好未来。赵清阁心里头那股子热血劲儿,就是想通过文艺的力量给大家加油打气。
那年3月份,协会在汉口正式挂牌成立,老舍担任了常务理事,还兼管总务部,挑起了协会日常运作的大梁。赵清阁呢,在组织部任职。因为工作经常打交道,两人渐渐就熟络了。那时候的老舍,已经因为《骆驼祥子》这本书声名鹊起,性格又豁达风趣。赵清阁也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既有才华又坚韧不拔。他们聊起文学来,那叫一个志同道合,特别对味儿。
1938年夏天7月份,武汉那边局势变得很紧张,他们就一起搬到了重庆。在重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两个人还联手创作了一部四幕的话剧,名字叫做《桃李春风》。这部剧主要是讲述教育工作者坚守原则和无私奉献的故事。赵清阁负责构思整个剧情框架,老舍则动手写里面的对话。等这个作品搬上舞台后,观众的反响异常热烈,好评如潮。
最近这段时间,他们俩的感情进展得特别快。尽管老舍比赵清阁年长15岁,但这年龄差距并没妨碍他们相互欣赏。赵清阁特别看重老舍的才情和那份真心,而老舍呢,也对赵清阁的坚强和聪慧赞不绝口。在重庆那会儿,生活挺不容易的,但他们经常一起创作、谈论文学,战火纷飞中,他们的感情反而越来越深厚了。不过话说回来,老舍早在1931年就和胡絜青成了家,还有了三个孩子,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不容易解决。
情感纠葛与放手:一个不易的选择当情感世界出现碰撞,走到要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那往往是个异常沉重的时刻。面对这份纠葛,每个人心里都像压着一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想要维持一段关系,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提醒我们,有些事情已经变了味。那些曾经的欢笑和温暖,仿佛一夜之间就被冷战和误解所取代。这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还是选择放手?做出放手的决定,无疑是非常艰难的。这意味着要割舍掉曾经的美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甚至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压力。但有时候,这正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在纠结和挣扎中,我们逐渐明白,感情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立场,重要的是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决定放手时,也是在告诉自己,要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人在等待着我们。所以,尽管这个决定充满了痛苦和不舍,但它也是我们向前迈进的一步。在经历过这段纠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爱和被爱。
1943年那会儿,老舍因为阑尾炎进了医院,赵清阁每天都陪在他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时候的她,已经不顾外界的眼光了,满心只希望老舍能快点康复。两人关系公开以后,外面就开始有各种闲言碎语,说得都很难听。
那年10月份,老舍的媳妇胡絜青,带着仨娃,从北平一路奔波到了重庆。胡絜青可真是个要强的女人,她领着孩子们长途跋涉来找老舍,一方面是为了团圆,另一方面也是对那段婚外感情的默默反抗。胡絜青一到重庆,老舍立马就慌了神,他对赵清阁的那份情舍不得放,可自己的家庭又没法不顾。
赵清阁这时候可犯难了。她心里头对老舍那是真爱,但她也明白,这段感情没法摆在明面上。她不忍心让老舍左右为难,更不乐意自己被扣上拆散别人家庭的帽子。思前想后,她决定还是放手。到了1943年年底,她打包好行李,从重庆溜达到了上海。临走前,她还写了本小说叫《无尽落叶愁》,里头写了个才女爱上一个有妇之夫,最后选择悄悄走人,跟她自己的情况简直是一模一样。
老舍在为她送行之际,即兴赋诗一首:“八年风雨路茫茫,霜打江畔叶闪光。小舟载酒飘然去,山河壮丽情难忘。”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情与无奈,赵清阁读了心里定是五味杂陈,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没有回头。打那以后,两人便各奔东西了。
单身六十年:一个人的执着生活六十年来,他一直独自生活,没有伴侣的陪伴,也没有家庭的牵绊。这份坚持,或许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但对他而言,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从不强求缘分,也不急于寻找另一半。在他看来,单身并不意味着孤独,而是一种自由与宁静。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无需顾及他人的感受或需求。这种自在的感觉,让他感到无比舒适和满足。尽管有时他也会羡慕别人的成双成对,但他深知,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同的。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就缺乏色彩。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六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坚持单身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对自我追求的坚守。他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也珍惜每一个独自度过的日子。如今,他依然过着单身的生活,但心态却更加平和与淡然。他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迁,他都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执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赵清阁告别重庆后,就在上海落了脚,一门心思扎进了文学和编辑的世界。她给多家报纸杂志做起了编辑,还创作了不少话剧、小说、散文,产量挺高,写得也挺好。工作上,她是越来越顺手,但感情这块儿却始终没啥动静。她没再找人谈恋爱,就这么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着。
1946年那会儿,老舍跑到上海去了一趟,心里琢磨着能跟某人重归于好,结果胡絜青也跟了过来,这事儿又没戏了。赵清阁觉得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就写了封信,意思大概就是:“咱俩各过各的,以后别再见了。”打那以后,她和老舍就彻底没来往了。但老舍还是会时不时地给她写信,说说最近的情况,表达下想念。赵清阁看了信,心里头也是五味杂陈,不过她从来没回过,就是怕打扰到老舍的家庭。
新中国诞生后,老舍回到了北京,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而赵清阁则选择留在上海,继续追逐她的文学梦想。两人断了联系,但赵清阁心里一直装着老舍。到了1966年,老舍因受不了那些折磨,选择了投湖结束生命。赵清阁听到这个噩耗,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连着两天两夜没吃东西,她在家里给老舍摆了个牌位,每天早晚都会点上香,默默缅怀。此后的几十年,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着,将对老舍的那份情深深埋在了心底。
赵清阁晚年过得挺清静,和保姆吴妈一起,住在上海一座小楼房里。家里摆着些老舍留下的老物件,像文房四宝里的砚台、挂墙上的对联,还有个挺实用的小痰盂,这是她在重庆那会儿生病,老舍特意给她找的。赵清阁膝下无儿无女,日子简简单单,但心里头还是时常惦记着过去那些事儿。
1999年的时候,赵清阁已经85岁高龄,身子骨大不如前,整天躺在床上,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所剩无几。她吩咐旁人把一个木盒子取来,那里面装的全都是老舍曾经写给她的信件以及手稿。这些宝贝她小心翼翼地藏了大半辈子,就连家里那次遭了火灾,她也是豁出老命也要把它们抢救出来。但到了这个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把这些全都烧掉。
她对吴妈讲:“把那些信都烧了吧。”吴妈虽然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做了,在院子里一封封地把信点燃。赵清阁一直盯着火,直到所有信件都化为灰烬,她才缓缓闭上眼。为啥她要烧这些信?或许是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离开后,这些东西落入他人之手,被乱嚼舌根,给老舍惹麻烦;又或者,她是想让这段感情彻底翻过篇,不留任何印记。反正,这一把火,把她60年来的挂念都给烧得干干净净。
1999年2月16号,赵清阁老人在上海离世,享年85岁。她这辈子,一直单身,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为了某段情,一个人过了60年。到最后,她还按自己的想法,跟过去做了个了断。
赵清阁这一辈子,简直是充满了故事。二十四岁那年,她跟老舍有了情愫,但四十三年后,她决定放手这段感情。从那以后,六十年的时间里,她再也没涉足过爱情。直到八十五岁临终之际,她还把老舍写给她的信都给烧了。她是个有才华的人,事业上也混得风生水起,可就是在感情这条路上,她选了孤单。有人或许会说她笨,六十年的光阴就守着一段没结局的情,到底值不值得?但我却认为,她是个性情中人,爱得热烈,也能洒脱放手。她离开,是为了老舍好;她单身,是为了自己心里踏实;她烧信,是为了让过往彻彻底底成为过去。
这个故事说来让人心生感叹,赵清阁绝非那种动不动就抹眼泪的女人,她心里有杆秤,有自己的底线和执着。六十年的光棍生涯,真不是谁都能扛下来的。她的那些情感经历,让人窥见了民国时期爱情的纷繁与辛酸。她这一辈子,既是才华横溢的一生,也是痴情守候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