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连作障碍引发根腐病,轮作周期科学测算,半年数据,水旱轮作模式解析
在农场的角落,有一片曾经充满生机的茼蒿地。这片地就在华北的一个小乡村,周围是连绵的田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可是,最近这片茼蒿地却让种植户老李愁眉不展。
老李种茼蒿有好些年头了。刚开始的时候,茼蒿长得那叫一个水灵,叶片嫩绿嫩绿的,每一棵都透着生机劲儿。但是这几年,问题就慢慢出现了。每年的茼蒿种下去,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大,可没几天就开始不对劲了。最开始是叶片有些发黄,老李以为是缺肥了,就赶忙施了些肥,可这并没有什么用。过个三五天,黄叶的情况不但没改善,还开始有茼蒿苗倒伏了。到了十天左右的时候,仔细查看就会发现,茼蒿的根部有些发黑腐烂了。老李心里那个急啊,这片茼蒿地可是他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呢。
这其实就是茼蒿连作障碍在捣鬼。由于长期种植茼蒿,土壤里的有害微生物、病菌大量滋生,还有些营养元素变得不平衡了,这就导致了茼蒿根腐病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像老李这样的种植户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扰。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老家也是在华北的乡下,邻居家的阿姨前几年也是种茼蒿种怕了。她跟我讲,以前看着茼蒿长得好就一直种,结果到了后来,茼蒿的品质越来越差,产量也降得很低。
其实啊,不仅仅是我们华北地区,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听一个网友说,他在华南的一个田园里也看到过茼蒿有这样的问题。当时他在那个田园里旅游,看到一片茼蒿地,茼蒿长得稀稀拉拉的,还病恹恹的。
这时候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轮作就是个很好的办法。那轮作周期怎么确定呢?这可就得好好测算了。有人就做了这样一年的实验,其实半年的数据就很有参考价值了。
在半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对比了不同的轮作作物。其中有一种植物叫马唐,这可是个冷门的绿植品种,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它。马唐这东西生命力很顽强,和茼蒿轮作的时候,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结构。第一年的时候,在茼蒿连作三块地旁边,分别种上马唐、玉米还有紫云英。刚开始种马唐的时候,看着它慢慢生长,心里还在想这到底有没有用呢。到了15天的时候,马唐就长出了好多杂草,把茼蒿地里的病菌好像给掩盖了一部分。而玉米呢,在这个时候主要是起到占据空间,减少了茼蒿病菌滋生的空间。紫云英是比较常见的轮作作物,它的根系发达,在半个月内就能改善土壤的疏松程度。
又过了一个月,茼蒿连作的地上茼蒿发病情况越来越严重,倒伏的越来越多。再看种马唐的那块地,茼蒿周围的土壤变得松软了很多,而且土壤里的气味也有所改变。这时候发现,原来长得病恹恹的茼蒿又开始冒出新芽了,不过新芽的叶片还是有点发黄。和茼蒿连作的地一对比,差别很明显。玉米那块地呢,茼蒿的生长也很不错,叶片的颜色比较绿,但是茎部比种马唐那块地的茼蒿要粗壮一些。紫云英那块地的茼蒿生长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再往后看,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种马唐的茼蒿地恢复得更快一些。茼蒿的植株高度和叶片的完整性都比其他两块地要好。从半年的数据来看,马唐、玉米和紫云英在这三块茼蒿连作地上改善土壤、防治茼蒿根腐病的效果各有差异。这也说明不同的轮作作物在这个地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这里再提一种冷门植物鸭舌草,鸭舌草也是可以和茼蒿轮作的。在南方的一些田园里,鸭舌草和茼蒿轮作的时候,半年的数据显示,它在抑制茼蒿根腐病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的叶片是那种很独特的三角形,很像鸭舌。鸭舌草在生长的时候,会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对茼蒿根腐病的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第一个十五天的时候,种鸭舌草的地里,茼蒿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茼蒿连作的地高了一些。到了一个月的时候,茼蒿的长势明显比其他轮作作物旁边要好。但是鸭舌草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种子繁殖能力很强,在结束轮作后的清理工作就比较麻烦。
还有一种绿叶植物叫藜,这也是冷门植物。藜和茼蒿轮作的时候,在半年的时间里,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比较大。在开始的七天,藜的生长速度就很快,它的植株会占据一定的地面。到了15天,茼蒿周围的土壤里氮、磷、钾的比例有了变化。和种马唐、鸭舌草的地比起来,种藜的地茼蒿在生长后期的叶子肥厚程度更高,但是藜的高度是这几种轮作作物中最高的,也容易倒伏,需要做好支撑。
这么多的轮作作物都各有优缺点,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模式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水旱轮作模式了。还拿老李来说,他在经历了茼蒿根腐病的困扰后,就想到了水旱轮作。他有一片和茼蒿地相邻的土地,他就做了这个尝试。他把茼蒿连作的这块地先灌上水,让土壤充分的水淹一段时间。这时候可以看到,土壤里的一些病菌和害虫在这种环境下很难生存,慢慢就死亡了。然后等土壤的水分降下去后,再种上其他作物,像豆类作物就很不错。豆类作物根系有固氮的作用,能让土壤更肥沃。而且在水旱轮作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多孔,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有一个山东的种植户,在华北的土地上,以前也是茼蒿连作障碍严重。后来他采用水旱轮作,先在茼蒿连作的地上种一季水稻。在他种水稻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看着水田慢慢有了生机,心里还担心这会不会又影响到茼蒿地的规划。可是到了水稻收获之后,他发现原本茼蒿地里的土壤颜色变得好看了很多,不再是那种灰暗的颜色。当他重新种上茼蒿的时候,茼蒿的长势非常好,几乎没有再出现根腐病的情况。
再看云南的一个田园,当地有一片茼蒿种植区,一直被连作障碍困扰。他们在农专家的指导下,采用水旱轮作,水淹之后种了一季蔬菜。在半年的时间里,蔬菜长得郁郁葱葱的,茼蒿地也因为之前水淹的缘故,土壤里的有害生物被抑制了。重新种上的茼蒿不仅没有根腐病,产量和品质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可是这里面也有很多要考量的地方。比如说水旱轮作的时间怎么确定,水淹的深度是多少,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对这个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也不一样。像在山区,地形起伏比较大,如果要进行水旱轮作,可能就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在北方的一些沙地,土壤保水性差,水淹的时间和深度都要特别小心。而在南方的粘性土壤地区,又要考虑排水是否顺畅等问题。
茼蒿连作障碍引发的根腐病确实让很多种植户头疼,轮作和不同的轮作作物都有不同的效果,水旱轮作模式也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这里面的细节太多了,每个地区、每种作物、每种地形都需要不同的考量。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让你在自己的田园里面对茼蒿连作障碍,你会先尝试哪种解决方式呢?是传统的轮作还是水旱轮作,又或者会尝试新的未在文中提到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