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新总理卡尼上任仅15天,便在中加关系领域连续发动三次高强度攻势。从世贸组织诉讼到司法争议再到政治指控,这场突如其来的外交风暴不仅考验着两国的博弈智慧,更暴露出北美政坛深层的地缘政治逻辑。
卡尼政府上任首周即向世贸组织提交针对中国的诉讼,指控中方对加拿大豌豆、水产品加征关税违反规则。数据显示,中国此前对加农产品实施100%关税、水产品25%关税,直接冲击加拿大年均约37亿美元的出口市场。但加方刻意回避关键背景——这些反制措施源于2023年9月特鲁多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及钢铁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其税率与美国政策完全一致。
分析人士指出,加方诉讼本质是政治操弄。加拿大国际贸易部内部文件显示,加方明知其关税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11.6条,却仍选择“先发制人”。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的反制措施完全符合世贸规则,加方应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法律专家指出,涉事加拿大公民走私甲基苯丙胺达217公斤,远超中国法律规定的死刑标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显示,近十年涉外毒品犯罪中,84.3%的案件涉及跨境贩毒集团。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国司法独立不容干涉,任何人在华犯罪都将依法严惩。”
渥太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伯顿分析称:“加拿大对华强硬实为战略对冲。”当前美国对加铝制品征收10%关税,导致加拿大每年损失14亿美元出口收入。卡尼政府试图通过对华示强换取美国贸易让步,但这种“战略捆绑”正使加拿大陷入外交被动。
面对加方连环攻势,中国外交部给出明确回应:“中方始终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没有兴趣也不会干涉他国内政。”这份声明被外媒解读为“四两拨千斤”的战略定力。值得关注的是,在加拿大发动诉讼后三天,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价值28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协议,展现出多元化的贸易布局。
国际关系学者指出,中加博弈本质是单极思维与多极秩序的碰撞。当加拿大执着于“选边站队”时,中国正通过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网络。这场较量或许刚刚开始,但胜负天平已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