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这座小城藏着这么多惊喜,你竟然没听说过?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2 09:08:02

探秘故城韵万千

鲜闻此邑韵悠长,史海人文绽异光。

古寺塔铃传旧事,运河号子诉沧桑。

贤才辈出声名远,贡面飘香韵味彰。

欲探奇踪心底起,故城胜景待君详。

探寻故城:历史的岁月长卷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小城,它虽不像一线城市那般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它就是衡水市故城县。或许很多人对它感到陌生,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小城,便会被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风情、诱人的特色美食所深深吸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故城县神秘的面纱,领略它的独特之处。

溯源千年:故城的历史脉络

故城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西周时期,那时它便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岁月流转,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先后归属晋国东阳、齐国昔阳、燕国厝寿和赵国 东武城,在不同政权的更迭中,它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与政治变迁 。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故城县属巨鹿郡厝县。西汉时,郡、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故城县南半部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东阳县、复阳县、东武城县,北半部属信都郡广川县、历县。东汉时,郡、王国设置基本沿袭西汉制 。到了三国时期,故城地成为魏国属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不断更迭,故城县也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域的调整。北宋庆历八年,贝州改为恩州,至和元年漳南县省入历亭县,建炎后,没于金。南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 年),恩州北部正式置故城县,县治所设于漳南 “故城”,“故城县” 这个名字自此标记于册,次年,故城县被废为故城镇,至元二十三年又复置故城县,元代时属直隶中书省河间路。

明清两代,故城县属直隶河间府景州。到了民国时期,其归属又发生了多次变化。1913 年,故城县始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渤海道易名津海道,县仍属之。1928 年始直属河北省,1937 年属河北省第八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 年故城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1 年 8 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四专区。1945 年 6 月,县域全部解放,故城县政府徙驻郑家口,同年 11 月,属冀南区二专区 。1948 年 9 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故城县遂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二专区。1949 年 8 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故城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此后,在 1952 年衡水专区撤销时,故城县划归沧州专区;1958 年故城县曾被撤销,与景县、吴桥三县合并为吴桥县,属天津市;1961 年又复置故城县,属沧州专区;1962 年划归衡水专区;1964 年底,遵照国务院行政区划调整规定,以运河为界,将武城县运河西部地域划归故城县,同时将原属故城县运河南部地域划归武城县,至此,故城县的行政区域基本固定下来。1970 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故城县为衡水地区属县,1996 年 7 月 19 日衡水地区改为衡水市,故城县为衡水市属县至今 。

人文之光:熠熠生辉的人物群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城县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众多杰出人物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西汉时期的大儒董仲舒,虽出生地为广川(今河北景县),但故城县的董学村是他求学、讲学之地。他幼时便在此刻苦求学,青年时代下帷讲学,传道授业,留下了 “三年不窥园”“老狸听课”“受徒聋哑” 等诸多故事。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提出 “天人感应”“大一统” 之说,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思想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说不仅贯穿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还推动了西汉时期谶纬神学的流行。东汉哲学家王充评价他 “文王 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足见其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精神和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故城人民,成为故城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

明代文学家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是故城县人。明宪宗十一年进士及第,授刑科给事中。他为人刚直,敢于直言进谏,当时万贵妃弟万通与太监汪直骄横不法,他几次上疏揭发,为此两次受到杖责,并且连续九年不得升迁,但他始终坚守正义,毫不退缩。他的文学成就颇高,其代表作《中山狼传》通过生动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具有深刻的寓意,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近代以来,故城县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冀东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祖籍山东武城,今属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人。他幼家贫,1920 年全家逃荒到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饱尝生活艰辛。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反而造就了他武功高强、性格刚烈、倔强勇敢的品质。1938 年 3 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抗日斗争中的一面旗帜,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故城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出生于故城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从小跟随父亲行医,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1977 年,他进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攻读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吴以岭在中医心血管病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首次形成 “络病证治” 体系和 “脉络学说” 并构建 “气络学说”,为中医络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 973 计划项目,提出以 “气血之体作流通之用” 为核心内容的营卫理论,其科研成果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创办的以岭药业,研发出了通心络、连花清瘟等一系列知名药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连花清瘟更是在抗击非典、甲流以及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以岭不仅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岭药业多次向国内外捐款捐物,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他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故城的年轻一代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家乡争光。

风情万种:独特的民俗画卷

故城县的民俗文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般璀璨,为人们展现着故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的智慧结晶 。

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是故城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它起源于明朝,为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 500 多年的生产历史。龙凤贡面又称龙须凤尾贡面,因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和面到成品,要经过和面、做条、醒面、盘条、抻面、晾晒、切割、分装等 20 余道传统工艺,且全部为纯手工制作 。制作时,只选用当地的高筋面粉、鸡蛋、香油、盐和水这 5 种原材料,制作出的龙凤贡面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 。更为神奇的是,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这一独特之处令人称奇 。2006 年 6 月,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故城县有 30 余家贡面制作作坊,年销售额达 3500 万元,带动当地 500 多人实现就业,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也是故城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京杭大运河的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 91.5 公里 。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 。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们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种类繁多,可分成船号和纤号两大类 。船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升篷号、落篷号、绞关号等;纤号包括拉纤号、闲号等 。如今遗存下来的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变化,歌词多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大,可以喊唱沿途风光、历史人物,也可以喊唱名胜古迹 。它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当时运河船工的生活,是活着的历史,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目前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的唯一传承人王振江已是八十六岁高龄,无儿无女,身体多病、记忆力减退,并且所传运河号子虚词多,变化繁复,不易学习和掌握,亟待抢救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城县对全县 “非遗” 进行了全面普查,对 26 个省市县级 “非遗” 进行分类、登记、采录、建档,建成 “非遗” 数据库,并集结编印《故城非遗》,同时开展 “非遗” 进校园等活动,努力让这一古老的号子能够传承下去 。

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城县的传统节日也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 。腊月三十上午,人们打扫庭院,贴上对联后,会摆上祖先牌位,放上供品,由男性长辈拿着香、烧纸和鞭炮,带领儿孙辈到村头路口请 “家堂”,俗称 “请爷爷奶奶” 。初二早晨,上坟祭祖,俗称 “送爷爷奶奶” 。正月初一拜年是春节的重头戏,凌晨四五点,全家人聚在一起,首先晚辈逐个给长辈拜年,然后同辈按长幼拜年,接着同宗的兄弟结伴逐户给同族长辈和邻里拜年 。拜年的人在街上相遇,要互相拱手,口说 “见面发财” 等吉利话 。出门拜年从初二持续到初十,“初三待新亲”,即新媳妇的兄或弟;初四,出嫁不满三年的女子,由丈夫陪同回娘家拜年,娘家则以好酒好菜招待 。

农历二月二,俗称 “龙抬头”,在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热热闹闹的 “二月二” 民俗活动接连上演 。人们在一片锣鼓喧天中舞长龙、吃面条,祈福纳祥,欢度传统节日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为 “财神爷” 搬家日,有 “三月三‘财神爷爷’往家搬” 之民谣,此日人们以素饺子为供品,烧香、焚纸、供奉财神爷 ,历年来,人们乔迁新居,也多择此日为大吉之时 。春分之后 15 日,一般在公历 4 月 4、5、6 日的清明节,是祭奠祖先、故人之日,出阁女子及儿孙晚辈为逝去长辈上坟烧纸,此日门前还会插柳条挂松枝 。新中国建立后,清明节也被定为纪念革命烈士之日,党政群团会赴陵园为烈士扫墓 。

古韵今风:故城的文化传承

在故城,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相互交融,共同谱写着一曲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近年来,故城县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故城县大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流经县域最长的河段,漳卫南运河故城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故城县对郑口挑水坝、甘陵书院、庆林寺塔等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郑口挑水坝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故城县投入大量资金,对挑水坝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重现昔日的风采 。甘陵书院作为故城县三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经过修缮,书院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前出廊厦,四梁八柱,九檩架构,恢宏大气的建筑风格得以完整呈现 。同时,故城县还启动了永济渠、建国镇沉船遗址、运河三镇码头考古勘察工作,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城的历史文化,故城县积极打造文化展示平台 。2023 年 10 月 25 日,河北故城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 。这座博物馆以陈展 13 件宋元时期珍贵书画作品的 “国之瑰宝” 展厅为引领,设有 “御驾亲临”“大明遗韵”“清代遗风”“儒学文脉”“水韵文华”“故城故事”“丹青钜迹”“名噪东瀛” 等 26 个专题展厅,展出 1600 余件体现千年来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及艺术作品 。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衡水地域的深远影响 。它的建成开放,不仅为故城架起了对话历史、面向未来的桥梁,也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故城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

除了博物馆,故城县还拥有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商业店铺,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街区内的山西会馆,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美轮美奂,见证了当年商业的繁荣 。为了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故城县对其进行了改造升级,完善了基础设施,引入了特色商业和文化项目 。如今,这里不仅是游客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逢节假日,街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

在文化传承方面,故城县还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故城县都会组织民间团体举办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在春节期间,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元宵节时,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此外,故城县还举办了 “运河文化” 文艺汇演、风筝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 。在 “运河文化” 文艺汇演中,京剧、河北梆子、歌曲、诗歌朗诵、太极等节目轮番上演,节目丰富多样、形式新颖,充分展示了运河文化的魅力 。风筝文化节则吸引了众多风筝爱好者前来参与,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成为大运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故城县还十分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结合,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故城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多条研学旅行线路 。其中,运河古邑主题研学线路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参观大运河历史文化公园、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故城大运河博物馆等景点,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参与手工制作、互动体验等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时,学生们可以亲手制作贡面,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此外,故城县还开发了一系列研学课程,如《运河时光机》《故城母亲河》《运河成长记》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对大运河文化形成宏观认知 。这些研学旅行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增长见识的平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 。

打卡胜地:不可错过的故城景点

故城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这里有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魅力。

庆林寺塔,这座位于故城县饶阳店村东的北宋砖木结构建筑,是当之无愧的历史瑰宝 。它为八面棱锥体,七层阁楼式砖塔,总高 35.67 米,建筑面积 165.2 平方米 。其造型挺拔秀美,砌筑精巧,每层之间砌有双层塔檐,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 。一层为三米多高的塔基,二层以上,每层各在东、西、南、北有一个券门,门上有窗,窗上装有菱纹、云纹天莲花纹的窗棂,塔檐为 45 度斜拱 。塔内为穿心式和壁内折上式相结合,游客可拾级而上,到达塔顶 。四壁还有大小不同的佛龛、灯龛等,在塔的内壁上,留存着许多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文,其中一首明朝嘉靖年间邑人侍郎王士嘉称赞庆林寺塔的诗写道:“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 。” 庆林寺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岁月。站在塔下,仰望这座古老的建筑,能感受到它所散发的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 。2006 年 05 月 25 日,庆林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甘陵书院,这座位于故城镇东关村的古老书院,创建于清雍正 5 年 (1727 年),由县令蔡维义倡设 。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灰瓦青砖,飞檐耸脊 。后又增建大门、二门、大殿、二殿、廊房、配房,南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 。大门阔两丈余,气派宏大,两边配耳房,房内矗立两通石碑,一通为汉白玉石质,一通为青石 。大门前六步青石台阶,台阶两旁各有一石狮踞于基石之上,庄严凝重 。三进院落均为青砖铺地,中间修一南北甬路贯通大堂、二堂 。讲堂各为 5 间,四梁八柱,九檩架构,前出廊厦,恢宏轩敞 。讲堂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各 6 间,将三院连接,建筑群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甘陵书院历经风雨沧桑,原有院落现仅存一处大殿和两通石碑,其中青石质石碑为清光绪时期,碑额为 “倡议建修书院并暨监修官绅” 。虽然书院的建筑有所损毁,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漫步在书院中,仿佛能听到当年学子们的朗朗书声,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 。甘陵书院为故城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仅明清两代,全县考中举人、进士者二百余人,秀才数以千计 。其中佼佼者或为中枢肱骨,或为封疆大吏,或为鲠骨诤臣,或为士林翘楚 。如周世选、马中锡、孙绪等,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故城人追求知识,奋发向上 。

而在故城县郑口镇,有一处令人称奇的景观 —— 运河第一湾 。大运河流经此地时,出现一处长约 2.5 公里、接近 180 度的大拐弯,这里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号称 “运河第一湾” 。明清以来,为了便于水运、减少水患,历代官员曾想把大拐弯取直,却都被当地百姓好言拒绝 。祖祖辈辈的古城人认为,这是他们心中的 “吉祥湾” 。如今,这里古风古貌保存完整,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河堤原貌 。当年柳林的根系繁衍成林,形成了现存的古柳林,距今已有 172 年的历史,并由此创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尾埽” 。大水来时,把河边的柳树根部锯半,将树身及树冠推到河里,在树与树之间,用秸秆及杂柴扎成捆状,称为 “埽”,因其位置在 “S” 湾的尾部,人们称其为 “龙尾埽” 。清雍正皇帝南巡时,把 “埽” 这一有效办法向全国推广 。此外,这里还保留着 6 座挑水坝,分别为光绪 23 年、1937 年、1945 年、1947 年修建,均采用弧形曲线,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能最大限度地缓解河水冲刷,是历代故城人民同水患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站在运河第一湾,眼前是蜿蜒的河水,岸边是古老的柳树和坚固的挑水坝,仿佛能看到当年运河上舳舻相继、帆樯如林的繁华景象 。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

味蕾狂欢:舌尖上的故城

故城县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道特色美食都蕴含着浓浓的家乡味道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回味无穷。

龙凤贡面,作为故城县的传统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闻名遐迩 。它起源于明朝,迄今已有 500 多年的生产历史 。龙凤贡面又称龙须凤尾贡面,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曾作为宫廷贡品 。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过 20 余道纯手工工序,选用当地的高筋面粉、鸡蛋、香油、盐和水为原料 。成品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 。更为神奇的是,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 。这种独特的口感和神奇的特性,让人对龙凤贡面赞不绝口 。如今,龙凤贡面不仅是古城人民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作为特色礼品,走向了全国各地 。无论是煮成清汤面,还是搭配各种配菜,龙凤贡面都能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寒冷的冬日,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龙凤贡面,细滑的面条入口即化,鲜美的汤汁温暖身心,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

故城熏肉同样历史悠久,是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吃 。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材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经过精心加工而成 。制作故城熏肉时,首先要选用新鲜的猪肉或牛肉,将其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入各种调料进行炖煮 。炖煮的时间和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要确保肉煮得软烂入味 。炖煮好后,将肉捞出晾干,再放入熏锅中进行熏制 。熏制时,会使用小米或米糠等作为燃料,产生的青烟将肉熏制上色,使其色泽棕红,同时也赋予了熏肉独特的香味 。故城熏肉的特点是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还具有开胃驱寒、消食保健的作用 。无论是作为餐桌上的主菜,还是搭配主食食用,故城熏肉都能让人食欲大增 。在故城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卖熏肉的店铺,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驻足品尝 。一块色泽诱人的熏肉,咬上一口,肉质鲜嫩多汁,香味在口中散开,让人陶醉其中 。

除了龙凤贡面和故城熏肉,故城县还有一种美酒 —— 甘陵春酒 。它是浓香型大曲白酒,酿造技艺源于清乾隆年间的 “德聚源” 烧锅作坊 。京杭大运河流经故城,这里景色秀丽、气候条件宜人,水力资源丰富,林茂粮丰,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酿酒优势 。甘陵春酒以优质红粮为主料,以纯小麦大曲为发酵剂,加入豌豆、玉米、大米等五种粮食为辅助原料,入窖泥池发酵 60 - 120 天出窖蒸馏而得 。其酿造工艺秉承传统的 “老五甑” 酿造法,仅酿造环节就需要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遵循古法,稳、准、细、净手工操作 。关键节点均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亲手把控,最大限度地提高原酒的品质 。甘陵春酒窖香浓郁、绵软柔和、落口爽净、余味悠长 。在当地,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客,甘陵春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佳酿 。一杯甘陵春酒下肚,醇厚的酒香在口中回荡,让人感受到故城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古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故城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

小城印象:故城的魅力总结

衡水市故城县,这座隐藏在时光深处的小城,宛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从古老的夏商、西周时期,到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故城县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

这里的人文风情,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结晶 。董仲舒、马中锡、节振国、吴以岭等杰出人物,他们或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或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或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无畏,或在科技创新中引领潮流,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成为故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故城人奋勇前行 。

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故城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故城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那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面条,不仅是美食的象征,更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那激昂的号声,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当年船工们的辛勤劳作和坚韧不拔 。还有那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婚丧嫁娶习俗,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古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

在文化传承方面,故城县积极作为,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展示平台、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庆林寺塔、甘陵书院等历史遗迹,在保护与修缮中,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大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人们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

而故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庆林寺塔的古朴庄严、甘陵书院的书香气息、运河第一湾的独特风光,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

当然,故城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龙凤贡面的细滑爽口、故城熏肉的醇香浓郁、甘陵春酒 的醇厚绵长,每一道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成为故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

故城县,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独特的文化,又有诱人的美食 。它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探索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