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许多大大小小的网络平台上,会时常看到一些人在含沙射影地抨击,或错误解读建国初期那二三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怎样的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怎样的低下。浓笔重墨描述那个时代的贫困、挨饿和受冻。甚至拿某些人的15岁还光着屁股去上学来说事。他们似乎在努力将这段经历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强调现代的相对富裕和便利。然而,这种对比是否真实客观呢?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那个年代生活的真相。
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黄金、白银、机械、人才等等,该掠走的都被老蒋掠走了,弄不走的也炸掉破坏掉。就是在这个烂摊子之上,经济上搞了公私合营,农业上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就这样,两大强敌阵营还卡我们的脖子,来封锁我们,还要偿还巨额外债。连年的自然灾害,也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受到了严重影响,短时期内出现了一部分人吃不饱饭,以粗粮、瓜、菜等能吃的来填饱肚皮。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顶着巨大压力研究并制造了“两弹一星”、火箭、潜艇。在国际上,同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集中优势技术人才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和架构。1950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只有150多亿美元,到了1979年,经济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人口从49年的5.4人79年的9.7亿人,人口竞争长4.3亿人。
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在那种条件下,人们生活状态确实存在一定贫困和艰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这个表面现象上。真相往往比表面更为复杂。我们需要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和背后的事实真相。那个年代的社会结构、国际形势、政治环境、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都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无法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建国初期的贫困经历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体社会的多样性。对待个体经历和整体社会的关系,需要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来看待。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经历,并同样尊重整体社会的多样性,不将个别经历简单地套用到整个社会上进行否定和评判,而是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去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尊重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贫困、挨饿、受冻固然是一部分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一段经历,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整体社会的理由。我们不能以个别的经历就否定整个社会的多样性。社会是由众多群体和个体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历,这种多样性构成了社会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以偏概全的观念,不能片面地以局部的贫困经历来否定整个社会的多样性,而应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评判社会的全貌。
结语:超越个人经历,理解多元社会
在我们超越个人经历,理解多元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用来衡量整体社会的贫困与人情味。社会的多样性来源于不同个体的不同经历和感受,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多元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经历,理解每个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包容、多元且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多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