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都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北京早已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
北京人都腾退到郊区去了,那里有纯正的北京人。北京早已成了移民城市了,所谓老北京已逐渐变成了回忆。你看看,二环内全是外来户,北京人都跑到六环五环去了。
因为北京老大爷说:清朝北京分满城汉城,现在前门大街以北是满城,只有汉族大臣被赐宅才有资格住。
汉族都在南城,现在二环内纯纯的解放后进城务工的外来户,把过去大宅子拆成大杂院住,你管这叫老北京?
其实,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一代新人换旧人。
当年八旗挺进城,而今骄子进北京。学子人才多抱负,能为首都添秀锦。长江后浪推前浪,首都掌旗国复兴。写的太深刻了!
我8岁就知道并向往北,18岁才第一次去北京。那时住在一个土著家,一间屋住了老中少,还有人用梯子搭到屋外一个小长条的床上睡,过了五年去时,那个房和屋仍然拥挤没任何改变。
我对北京的向往,根深蒂固,感觉北京也是我的家一样亲切温暖。
我爱人是北京人。她说:小时候去宣武姑姑家,叫进城,筒子楼,一小嘎达地儿,住了五六个人。
希望在北京人人住上南北通透的大房子,过着心中梦幻般的那种生活。
一个北京老太太说:这里是首都,我们老北京人就要忍受来自不同不同文化的侵蚀与破坏!现在外地人来了弄的面目全非,北京人的根在哪儿?
其实北京人啊,低调随和、包容若水、无优越感,不歧视无特权,这不就对了吗!中国人人人可以来做官求上进,人人可以来讲文化谈发展,人人可以来营商务业搛生计……
我认为,只有周口店那里才是永远不变的“北京人”。前面契丹人、金人(耶律)、蒙古人、怀西朱家人和爱新觉罗家族。
北京人的结构一直在变化。朱棣建都时期从江南迁来不少人,河北省与“北京人”本来自大禹“九州”时期就是一起分不清的。1954年1958年才将通州、大兴、顺义和昌平等九个郊区县划到北京。何况还有延安和部队迁来的“大院”成百上千,甚至还有南京、上海迁入的单位和人员(像公交车和照相馆制衣店)这才是北京真正的历史沿革。
说到北京人,其实谁来到北京都是北京人,只是来的时间不同。有的是上几辈就来到了北京,有的也许是昨天刚来到北京。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时间的沉淀形成北京的风土人情。但是这风土人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个人理解。
之前来的要接受新来的,新来的要适应之前来的。
北京作为古都自古就是来来往往。把这个看清楚了。
老北京也好,新北京也好,都各得其所。
北京历来是移民城市,从元代到民国,难道不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北京人都是久居,认为是北京人!不错!
山东周村带来八大祥,同仁堂祖籍浙江慈溪,王致和的创始人是安徽来的举子,四大徽班进京带来了京剧,江西样式雷家设计了三山五园,河北老肽帮在北京经商从此有了琉璃厂,北京文化本身就是天南海北的文化。
看着老太太,又说;嗐,也没啥,见多了,各色人等跟走马灯似的,来了去去了来,都是过客。只有那高高的城门楼,钟鼓楼戳在那里,咱就守住老辈人留下的玩意儿,湫着吧!现在北京人却变成了这个德行!
《贫嘴张大民》写的就是老北京普通人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北京人说话比别的地方要幽默风趣,小时候就是看了这个电视剧喜欢北京人说话方式的,看他们吵架都觉得很有意思。
我认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人民共同的城市。来到了北京,你就是北京人。
北京,既不土,也不洋。喝咖啡,吃大蒜,吃香喝辣,百味俱全,南北兼容,历史现代皆有,国风洋味兼备;平等国人,平视洋人,不崇洋媚外,不地域歧视,这才是首都该有的样子!
看庙还是本地的庙,主持换了,和尚们念经难免有点南腔北调。
古老的北京城做为都城首府一直安如山、可是流动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
谁都难称世代北京人、除非住在郊区县世代为农。纯北京人真的必然少之又少。
目前三、四代一直居住北京老二环以里算是地道老北京人啦、我亲戚三代以上久居西四、目前尚存住所。沒有什么高高在上感觉呀、只是街道目新月异失去小时样子、老邻居几乎星散、有时聚在一起回忆当年时光还是温暖的。
那时城区很干净整洁的、虽物质不丰富但是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春节人们都离京返乡了、可是北京人有点找不到故乡啦,物是人非呀!
深深的怀念旧时的北京城。儿时玩伴、同学、同事难寻踪迹呀,这种苦恼只有老北京城人心里明白。
记得八九十年代去北京,只要对方一说话就基本知道是不是老北京人了。
老北京人称呼对方从来都是您、叫面也是您嘛呢,很少听到用你称呼,感觉特礼貌亲切。
当年满洲人进北京,也是新北京人。等到清末,他们就是地道老北京人了,等到现在的这批官二代官三代老下去,他们又成老北京人了,您说是不是?
都想做人上人,说自己是北京人,虽然北京有少数地区现在和过去不同,乱象横生乌烟瘴气交通混乱不文明行为到处都是形成不了那样的文化习惯了,主要是文明教育没市场化。
现在也一样,外地人不会说您。北京人家教严格,敢和长辈说话不说您,直接一巴掌。打小就立各种规矩,不然出门让人瞧不起,没家教。
六十年代初到北京读书,那时的北京人的确素质相对明显较高,天桥商场的服务全国出名,王秉贵在王府井卖糖一把准,时传祥为居民服务得尊敬…在那物资短缺时代,北京人吃的是细粮,香腸糖果外地見不到没处买。
現在首都北京已经由那时的六百万人变成了两千多万,丰台等市郊小镇变为了市区,外地人大量涌入一线城市不止北京,新时代的快速变化大家只能适应,然后愉快过日子。
不要分什么北京人了,现在很多人全国各地都去,就是北京人是回不去的故乡。
奉劝老北京人,人家还有家乡房子在,咱也可以全国各地的旅居不是也很好吗?看开了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