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大批军队成功渡过长江,国民党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胜利的欢呼声中,共产党面临一大难题:如何解放我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这个近600万人口的大都市,是外国势力在中国利益的核心所在,也是蒋介石试图制造混乱、干扰新中国建设的核心区域。解放上海,不仅是军事上的战斗,更是政治、经济甚至外交上的较量。
渡江战役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分江而治”的图谋,我军立刻开始全面追击。上海,一个历史上地位显赫的城市,现在成为了我们新的进攻目标。共产党认为,打下上海意义重大。这不仅代表京沪杭战役的胜利,还因为保住上海,对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十分关键。上海的独特位置使得这场战斗变得更为复杂。这里是中共一大曾召开的地方,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里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忆。它还是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关键利益点,稍有冒失就可能招致国际干预。而且,垂死的蒋介石还想把上海毁掉,留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破败的局面。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央军委和第三野战军制定了小心谨慎且细致入微的计划。他们在太湖南北走廊地区进行休整,加强政策与纪律教育,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战斗做准备。而蒋介石则亲自到上海指挥,安排防守措施,并暗中策划引发国际争端,企图干扰解放军的推进。起先中央觉得上海可能和平解放,所以告诉部队别太靠近上海,以免激怒守军,同时要积极准备接收工作。但后来侦察发现敌人在紧急搬运物资,可能随时撤走。接管工作面临更大挑战,若不及时接手,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可能陷入混乱。中央军委曾考虑提前攻占浏河,以此威慑吴淞,阻止敌军海上撤退。粟裕和张震觉得这样可能让敌人更快逃跑,所以建议延后行动,中央军委也同意了。中央明确指出,攻占上海的时间要根据接收准备工作的进展来定,并强调“占领上海的时间,我们要等命令”。在常州,第三野战军前委正忙碌做着各项准备。粟裕和张震探讨着攻打上海的战斗安排,随后与唐亮一起赶往丹阳向总前委汇报。他们还举行了接收工作会,分清了接收任务的分配,并重申了接管上海时的政策和纪律。淮海战役一结束,张震便着手研究上海的军管会和警备工作。他还在渡江前后与上海的地下党人取得联系,掌握上海的各类信息。华东局安排,5000多干部的军管队伍已备妥,饶漱石将任上海市委书记,陈毅将任市长。会议还决定宋裕和接任后勤司令员,张震的同事刘瑞龙将被调任上海市委秘书长。
为确保顺利接管那座经济重镇,张震依据华东局的指导,制定了淞沪警备的具体规定,详述了部队的安排、职责和对外籍人士及领事馆的方针。他明白,解放上海不仅需赢得战场胜利,还需保持城市秩序及对外形象。想起南京解放后发生的国际纠纷,他不断重申必须严守纪律,防止类似情况重演。张震在研究了上海的相关调查资料后,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发现,上海的电力行业大部分被外国投资者掌控,众多重要行业也落在了他们手里。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与外国投资者的关系,成为了上海解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5月6日,中央军委强调,何时攻占上海要看准备工作进展。它还下令先攻占吴淞和嘉兴,切断敌军海上逃跑路径。据此,第三野战军制定了攻打上海的作战方案。在商量战斗计划时,大家提出了三个选择:长期围困、直接攻击市区和夹击吴淞。长期围困虽能彻底击败敌人,却会给上海的居民带来很大的苦难。攻击城市虽有效,却可能波及市内。众人决定先夹击吴淞,切断敌人退路,尽量把敌主力引出市内予以消灭。陈毅司令员这样比喻:“攻占上海,就像在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老鼠,还不能碰碎任何一件瓷器。”5月8日,野司搬迁到苏州。第二天,粟裕召开会议,各兵团做了报告,还收到军委批准围攻上海的作战计划的回电。这时,上海地下党员冒险送来敌人防御工事图,这对解放军非常关键。5月12日,进攻上海外围战开始。上海守军约20万,已建起坚固的防线。北线10兵团快速推进,接连拿下浏河、太仓、昆山及嘉定等地。南线9兵团同样迅猛,成功控制了奉贤、金山、松江和青浦等地。不过,在吴淞西边的月浦和刘行地区,战斗非常激烈。敌人靠坚固的防御和海空支援,坚决对抗。我军尽管最终拿下了这些地方,但也承受了不小的损失。粟裕听说10兵团伤亡较多,便问敌军防御图是否已送达。张震说已转交,并叮嘱各兵团仔细研究。战后,张震反思说,问题一部分是因10兵团司令部没迅速把图给到前线指挥官,还有野司对10兵团进攻要求太急,若能多给一天准备,部队的安排或许会更周全。5月16日,经过连续战斗,我军已夺占上海周边多数阵地,令敌军不得不从市中心调兵。张震制定了新的作战策略,提出要集中力量攻击一个目标,并采用小规模部队轮换进攻。这一策略调整后,战果显著提升。
上海之战影响全局,指挥难度极大。一方面,我军需完成接收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得提防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武装干预。所以,战斗推进要稳健,一步一步来。中央军委多次强调,要查明敌军中是否有外国人,还规定了对待外国军舰的处理方法:“黄浦江属于中国内河,外国军舰不得驶入。”有敢进入并自由行动者,均得攻击之。”。5月18日,粟裕提出,如无时间和地域限制,拟从多个方向进攻上海。总前委当天回应,攻占上海的准备工作已初步就绪,进攻时间无限制。接着,中央军委提出,不宜让攻城时间过长,总攻时间可选择在5月25日至31日这周内。经过仔细讨论,粟裕和张震安排了作战步骤:首先,快速击败浦东的敌人。接着,全力拿下吴淞、宝山及苏州河以南的城市区域。最后,集中力量消灭剩余敌人,解放整个淞沪地区。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计划。5月23日汤恩伯等人逃出上海,解放军立刻发动全面攻击,经过四天激烈战斗,快速控制了苏州河以南区域,同时攻下了吴淞、宝山等周边阵地。5月27日,粟裕和张震到上海,建了指挥中心。当天下午,剩下敌军投降了。上海全市解放。之后,三野的指挥中心迁到了前日军港口司令部,继续指挥军队向浙江东部和福建进发。6月2日,崇明岛也被解放,标志着上海战事成功告捷。上海之战是解放军渡江后最惨烈的战斗,也是我军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战。为了保住这座国际大都市,我军损失惨重。众多英勇烈士为上海解放付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将被永远记载在我国的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