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岸英以外,还有三位“高干子弟”入朝,他们都是谁?

岁月如梭人难处 2024-12-14 15:34:55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之上,成为第一个向彭德怀报名的人。其实在志愿军的队伍中,除了毛岸英以外,还有三位高级干部的子弟,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首先一位名叫颜邦翼,他的父亲是炮兵名将颜伏。颜伏是战争年代基层指挥员中少有的知识分子,18岁考入成都民立大学,22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曾经三次被捕,又虎口逃生。

1937年,颜伏被选派前往延安学习,毕业之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1946年苏中战役首战攻打泰兴城,颜伏指挥部队打开了突破口,成为解放战争中还击蒋军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

莱芜战役打响后,颜伏亲自到前沿阵地,带伤指挥作战,为莱芜战役首立战功。淮海战役中,彭庄战斗受阻,颜伏提出良策促进战局推进,被王必成司令员誉为“特别能打仗”的团长。

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颜邦翼却从未和他见过面。对于父亲的印象,都是母亲拿着父亲的照片告诉他的,从小颜邦翼就立志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军人。

颜邦翼18岁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加入八路军。临别前,母亲将丈夫的军装照交给颜邦翼,希望儿子有机会能将丈夫带回来。自此,颜邦翼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战场上搜寻父亲的身影,可却从未见到过父亲。

1951年,颜邦翼随部队奔赴朝鲜,担任运送炮弹的运输兵。一次在运送过程中,颜邦翼和一位师长擦身而过,等对方走远后,颜邦翼惊讶地掏出父亲的照片,仔细做起了比对,几乎可以确定就是自己的父亲。

颜邦翼立刻拉住身边的一名战士,问刚刚走过去的师长叫什么名字,当听到“颜伏”两个字,颜邦翼彻底确定,和自己擦身而过的师长就是自己的父亲。为了不影响父亲的工作,颜邦翼决定等战争结束再和父亲相认。

抗美援朝结束后,颜邦翼和父亲相认,也明白了父亲为何这么多年不回家的原因,是为了全家人的安全着想。1955年,颜伏被授予大校军衔,而颜邦翼则响应号召,回家乡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第二位名叫田明升,和颜邦翼的经历相似,田明升从小就和父亲田维扬分开,直到22年以后父子才团聚。

田维扬出生在湖北枣阳一户落魄的地主家庭,只读了五年书就不得不出辍学回家中种田。1927年鄂北起义爆发,田维扬父子六人投身革命,在父亲和三个兄弟相继被捕遇害后,田维扬带着同志们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将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留在了家乡。

田维扬到了武汉之后,当过码头的搬运工,还加入过国民党的队伍。大冶兵暴爆发后,田维扬成了红军中的一员,到新中国成立后,田维扬已经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副军长。

而当年被田维扬留在家乡的儿子田明升,在父亲走了不久就失去了母亲。靠着亲戚邻居接济,田明升终于长大成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田明升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在一次战斗中小腿负伤,但他坚持在阵地作战,等被送回到后方医院已经为时已晚,无奈只能接受截肢手术,复员回家乡继续种地。

后来田维扬回到家乡,当看到儿子一条腿被截肢,他没有为儿子谋求特殊照顾,而是让儿子安心留在家乡务农。

最后一位是“神炮将军”匡裕民的大儿子,他的遭遇和毛岸英一样,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匡裕民出生在江西万安,17岁参加农协,还当上了农民自卫队队长。万安暴动之后,匡裕民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红军,专门负责红军首长的安全。后来项英见他身强体壮,便将他调入红一方面军炮兵连。

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匡裕民一炮端掉了蒋介石的机枪班,被朱德称赞为“神炮手”。后来匡裕民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将他调入自己麾下,每当遇到难题,彭德怀总会一声断喝:“叫匡裕民来!”

1950年,匡裕民作为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随彭德怀入朝作战,并且将自己的大儿子也带到了朝鲜战场,令彭德怀深为佩服。在二次战役中,匡裕民的大儿子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匡裕民摘下军帽,强忍着悲痛说道:“他是为祖国而死,为朝鲜人民而死,死的光荣!”

这些“高干子弟”没有因为父辈身居高位,而选择安逸度过一生,而是毅然决然为国家、为人民投身战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值得永远铭记。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