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晏殊,别名晏元献,字同叔,(991年-1055年2月27日),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古代诗词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笔墨书写,,因而古人的诗词著作多是自行执笔编订,甚至有的文人作品都是由后人辑录编订,才得以成书流传后世。
而古代印刷术尚不发达,书籍的市场需求也不多,因而即便成书也大多是印刷或抄录寥寥书本以赠亲友。而这仅有的寥寥书本经历数百上千年也可能遗失损毁,能够得以保存到现代的真正是寥寥无几。而中途遗毁再也无缘得见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
譬如历史上作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传世至今的仅仅四千多首。唐代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传世之作仅有六首,其中《凉州词》被誉为七言绝句之最,《登鹳雀楼》被称为五绝之最!若是他的其他诗作能流传下来,相比佳作比比皆是。还有北宋名相范仲淹,传世词作仅有五首;堪比李清照的女词人孙道绚,晚年失火,词作焚毁殆尽,仅余八首!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古代著作传世之艰难。且不说失传的作品,即便流传后世的也往往会因后人辑录出错而混淆作者姓名,甚至遗失姓名。譬如南宋无名氏的《青玉案》,被冠以黄公绍之名,以致《宋词三百首》都标注为黄公绍。还有《金缕曲》也是无名氏之作,被《唐诗三百首》冠以杜秋娘之名等等。
即便是大诗人、大文豪的诗词也不乏被混淆姓名的,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作者到底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至今都争议不休。千古全才苏东坡的作品中也有辑录之错而被混淆的,这首《诉衷情》便是其中之一:
诉衷情·海棠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
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这是一首吟咏海棠的词,上阕写景描绘海棠的形态“重重珠缀”,颜色如“胭脂”,将其比拟为美人容貌。下阕则借海棠抒情,花红叶嫩,意趣无穷。一句“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以花叶亲密之态寄寓相思怀人之情,许下年年岁岁共春风的愿景。
这首词虽非宋词中的绝佳之作,但令后世词家争议不休的却是其作者。这首词被后世辑录入苏东坡词集中,但奇怪的是后人为晏殊辑录的《珠玉词》中也收录了这首词,署名却是晏殊。而《全宋词》收录此词时也难辨作者,只好将其列入“互见词”,也就是分别在晏殊和苏东坡名下都录了这首词。
这首词便是典型因辑录错误导致的疑词,后世学者有的认为这首词应为晏殊所作,因为晏殊另有一词有句“频祝愿,如花似叶长相见”,风格意境极为相似,因而断定此词为晏殊所作。
而另有学者则不以为然,并认为晏殊作词虽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并且他最鄙夷柳永一般的俚俗艳情之作,因而认为晏殊不会写出“偏向脸边浓”这般的比拟之语。因此,也就断定这首词应为苏东坡之作!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历千百年的“版权之争”,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存疑,成为诗词史上的一桩悬案!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你们觉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呢?
没商量
没什么力道软趴趴的,感觉晏殊概率大一点
尘世偷闲三两酒V情书随意几行诗
海棠枝上果重重,秋色满帘栊。 春来多少情事,忆作酒边浓。 秋叶冷,醉颜红,韵怀穷。 休言寂寞,且许情痴,敬晚来风。 ——诉衷情,海棠。随手次个韵,已经熟了……
尘世偷闲三两酒V情书随意几行诗 回复 08-20 07:37
感觉你分不出平仄?这个平仄没有问题。
尘世偷闲三两酒V情书随意几行诗 回复 08-22 20:40
遇到神经病了,算我倒霉。
月黑风高
这词版权是某文库的啊
静水流深
不是苏轼,他母亲叫海棠,苏轼忌讳海棠
用户13xxx19 回复 08-23 11:15
所以才有一树梨花压海棠一词啊!
国粹 回复 09-01 18:33
你记错了,是杜甫的母亲叫海棠。
三生石
虽然苏东坡也有婉约派的词作,但还是与他风格相去甚远
用户13xxx19
这一看就是晏殊的,太婉约了,苏东坡很少写这种风花雪月的东西!
海上生明月
无所谓的,不是什么高明的词。
纸。
给晏殊吧。。。。词圣不缺这一首。。。
与风赛跑 回复 10-06 12:25
这话说的 还词圣 你有资格封?
zskj5050
就不能是苏轼写了上半阙,晏殊写了下半阙吗?苏轼是晏殊徒孙,两人的交集应该有不少吧。
我走了我还会回来
风格就是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