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丝说杨宝森唱的不如郭德纲,谈今天有些人艺术观的混乱和低下

俊俏溪流 2025-03-04 11:55:24
经典艺术的回响

早晨刷头条视频时,我偶然看到了五十年代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在香港演出《四郎探母》的片段。

这段短视频令人振奋,尤其是最后那句著名的嘎调“叫小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宝森唱得神完气足,直冲云霄,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执着与梦想的故事。

我曾早早地听过这部戏的录音,对它爱不释手。

但今天重新聆听,依旧让我为之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剧界,杨宝森的嗓音被公认是“四大须生”中最为薄弱的一位。

他一生都在郁闷于自己音域的限制,这使得他的唱腔以委婉和细腻而著称。

相比之下,他的偶像——余叔岩先生的塑造风格则更加挺拔,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巅峰时刻的意外

然而,在香港期间,杨宝森的嗓音却意外地达到了不错的境界。

这一期演出,已经成为了他一生中的一次精彩演绎,令人难以置信。

尤其是当他唱出“叫小番”这句时,音色之优质让从未见过的人们为之惊叹。

这不是慢慢积蓄力量发出的高音,而是直接而痛快,仿佛音量被拔高!

这种自信与从容,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他一生的高峰。

在艺术界,杨派所追求的完美,正如其唱腔一般,每个音节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这也是杨派艺术至今仍有大量学唱者缘起的原因之一。

然而,正当我沉浸在对杨宝森先生的欣赏中时,底下的评论却让我大吃一惊。

有些粉丝的留言让我震撼,包括类似“真没老郭好!”

和“没有郭德纲,谁会知道这个。”

这样令人失望的反应。

这些言辞犹如当头一棒,瞬间摧毁了我清晨的愉悦心情。

艺术的多样与包容

在我看来,艺术的表现形式缤纷多样。

对于郭德纲在京剧中的尝试,我一直持有宽容的态度。

毕竟艺术是可以多元的,演得好与坏,最终也得给艺术家留下演绎的空间。

无论有人对郭德纲的看法如何,我始终相信,时间是检验艺术好坏的标准。

如果某位艺术家长时间没有市场,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反感的见解并非郭德纲个人,而是一些为了捧人而毫无理由地贬损另一艺术家的行为。

这种利用粉丝间的相互贬损来抬高自己的偶像的方式,显然不是艺术表达的正确道路。

尊重经典的态度

杨宝森先生,作为我尊敬的京剧艺术大师,他的职业生涯是人格与才华的完美结合。

我喜爱他,并不仅仅是因为偶像的魅力,更因为他精湛的艺术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精神。

杨宝森的争议声未曾减少,然其在京剧历史上的成就不容小觑。

无论是从嗓音条件还是人生经历来看,他都曾经遭受挑战与艰难。

然而,杨宝森从未放弃对京剧艺术的追寻,他致力于精益求精,反映了他不屈不挠的个性魅力。

艺术应有的正道

我曾经说过,我既不是任何谁的粉丝,也不打算扎根于个别偶像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向,但一个公正的角度应当是通过艺术本身来判断。

杨派艺术由于其卓越的表现和得到的认可,绝不应被亵渎。

一些素质低下的粉丝,喜欢自己的偶像是无可厚非,但为什么非要贬低他人以此抬高自己偶像呢?

那些无知的行为似乎不仅是对他人熟稔心血的冷嘲热讽,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无视。

结语

艺术是一个光辉夺目的领域,应当鼓励多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感。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前辈,不要轻视那些为艺术奉献过自己全部的名字。

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清晰的价值观来认知艺术的美好与真实。

无论个人喜好如何,对一位艺术大师的不屑戕害,对于整个艺术圈都是一种损害。

在音乐与艺术的光辉之下,我们更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传承永恒的经典。

希望这样的文化传承能够激发更多人以更高的艺术标准去评价与学习,共同为时代的文艺复兴铺路。

0 阅读:3
俊俏溪流

俊俏溪流

俊俏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