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界如果王羲之排名“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尤其是他的行书,既有阳刚强健的力量感,还不乏柔美妍丽之姿,以“中和遒逸”的风度。
饱满流动的“立体感”,和充沛深远的格调,攀至书法艺术之美的“最高峰”,自梁武帝之后,一直占据书坛主导地位,历代名家都是他的“徒弟”。
至今仍是每一位学书者的“偶像”,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几乎人手必备,不过《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所写,处于飘然入仙之境。
行笔婉转飞动,流动性跟用笔变化太过深奥,甚至王羲之本人都无法复刻,因此对于根基薄弱的当代学者来说,《兰亭序》并非“最优”范本。
其实《圣教序》就可以规避这类问题,此作是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西行归朝后,奉命翻译的经文,由于唐太宗十分痴迷王羲之书法。
所以他命怀仁等人,耗费25年,从王羲之上百件法帖中,选出1904个精髓字体集合而成,为了让此作流传千古,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将其刻入石碑。
于是目前的《圣教序》范本,大多是唐、宋拓本,难以体察墨色枯润、行笔缓急和笔锋转换等细节,整体风格肃穆严谨,失去了行书的灵巧鲜活之气。
不仅增大临摹难度,还会带来死板呆滞等一系列弊病,好在古人察觉此类问题,如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卷《圣教序》墨本真迹“现世”。
文物图档编号为K2B000383N000000000PAF,卷中字体细腻优美、婉转生动,笔势方圆兼备、开合有度,就拿开头最简单的“大”字来看。
看似只有三笔结构简单,但也要呈现出阴阳虚实之变,第一笔的横画以露锋起笔,营造出秀劲凝炼之势,笔力由轻至重,收笔时笔势回转有弹性。
对比颇为鲜明,富有立体之美,下面的撇画跟点,则平稳了结字的稳健性,在欹侧中保证重心平衡,同时全卷章法毫无生疏感,笔画间连贯活泼。
动感十足,如同王羲之“初写”,相比《兰亭序》的飞动绚丽,此作气韵平和儒雅,点画精准细致,在端庄规范的法度内,彰显出魏晋潇洒精彩的笔法变化。
更有助学书者把握,可谓甩开《兰亭序》十条街,是当之无愧的书法“百科全书”,可时常临摹,为自我书法增添萧散典雅的艺术气质。
而且后世虞世南、张旭、米芾等名家,都从王羲之纯正俊美的“古法”发迹,若能将此作掌握一半,之后临摹唐宋、明清等法帖时,就轻松自如、快速上手。
良莠不齐
集字怎么跟整幅书写比[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