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传:“您可别不识抬举,怎么能想走就走呢?”

槽点点 2023-12-05 13:51:58

玄奘到达王城已经是半夜,国王麴文泰已经在等候,二人畅谈到天亮。

第二天,玄奘因为过于劳累,多睡了一会。麴文泰却又率领妃子等人来礼拜问候了。如此循环往复,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请他留在高昌。

麴文泰除了自己每天对玄奘殷勤问候之外,还派了一个曾经去长安学习过的彖法师去见他。这位彖法师佛学修养了得,麴文泰一直很看重他。然而他和玄奘谈了没多久就出来了,看来是话不投机。

麴文泰一看用这个办法不行,又派了年过八十的国统王法师,并且干脆让他和玄奘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劝玄奘放弃西行求法的念头,但是依然遭到了拒绝。

玄奘就这样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之后,想继续西行,于是就向麴文泰辞行。

麴文泰接着做玄奘的工作:

“法师您可别以为我是边鄙小国的一个土王啊,我见过大世面,我和先王到过上国的好多发达地区呢,名僧大德也见多了,我都没有怎么瞧得上的。自从听到您的大名,我就满怀欢喜,盼着您到,能让我来供养您终身。”

“我不仅可以供养您,还可以让一个国家的人都做您的弟子。您别看不上高昌,僧徒再少,也有几千人,我让他们全都手捧经卷,当您的听众!希望您体察我的诚心,别再想着西行啦!”

这段话乍一听很是谦卑,麴文泰的内心可能也的确如此,但仔细品味起来,就不那么简单。

作为信仰佛教的国王,这段话是很体现了身份的,可谓软中带硬。高昌本来就是西域各国中汉化程度最高的,这位高昌王麴文泰看来也颇得辞令三昧。

然而玄奘的回答也是有理有节,分为三层,不卑不亢,毫不让步:

一,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二,我此行只为求法,不为供养;三,我西行之志只会一天比一天更坚定,所以还是请国王您改主意吧。

但麴文泰的反应非常有意思,作为一个国王,他大概很难相信有谁能抗拒得了他所开出的条件的诱惑,所以他以为,玄奘的表白无非是想进一步试探他的诚心。

于是,麴文泰更为态度坚决地说了下面一段话:“弟子我非常敬仰法师,即使葱山可以移动,我留您的心意也绝对不会有任何改变。”

玄奘听了这番话后,依然毫不动摇,他回答说:

“您的心意我早就明白了,您不必这么赌咒发誓,也不必再三声明。但是我从中土西行是为了求法,现在佛法还没有求得,目的还没有到达,所以不能中途停下来。我没有办法接受您的这个要求,希望国王能够体谅我的心情。”

由此看来,玄奘确实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个人。既不像《西游记》里面这么窝囊,也不像《大话西游》里面那么唠叨。

他在关键时刻往往言辞犀利,态度明确,而且他很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从不同的角度来和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麹文泰当然也不是个一般的国王,他一听玄奘的话开始犀利起来,就再一次从弘法的角度来说服他:

“弟子我原本也不敢阻碍您西行求法,确实是因为我这个高昌国,没有大法师来教导,所以才委屈法师您留下来,指引在迷茫愚昧状态下的国民。”

玄奘一看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索性就来了一个充耳不闻。无论你怎么说,反正我就是不答应。

但是麹文泰毕竟是一个国王,权势者的耐性总是有限的,最后他终于发火了,而且这个发火还发得很大,连脸色都变了,提起衣襟,大声吼道:

“您可别不识抬举,弟子我还有别的办法处置您,您怎么能想走就走呢?什么办法呢?两条。第一条,留在高昌,充当高昌的国师;第二条,我把您遣送回唐朝。这两条路就摆在您面前了,请您自己想一想,其实还是顺从我更好一点。”

此时此刻,麹文泰把底牌全亮出来了。玄奘要是不答应留下,他就把玄奘送回国。

这肯定是玄奘不能接受的,且不说这违背他西行求法的初衷,要知道玄奘是偷渡出关的,在唐朝那么严厉的禁边令的情况下,送回去肯定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最糟糕的是,无论答应或不答应,都将无法再继续西行了,玄奘会怎么办呢?

1 阅读:2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