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扔东西,不听指令,如何给一岁多的小娃立规矩?

柠檬啊 2025-02-12 22:32:27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岁多是一个充满探索欲望但又缺乏规则意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打人、扔东西、不听指令等行为十分常见,让家长们头疼不已。然而,正是在这个阶段,适时且科学地给孩子立规矩,对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以下将从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出发,探讨如何专业地给一岁多的小娃立规矩。

1.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岁多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因此,当他们感到兴奋、不满、疲惫或者想要吸引他人注意时,就可能会通过打人、扔东西等行为来传达内心的情绪。比如,孩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可能因为太想一起玩某个玩具,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伸手去抢或者打人。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高峰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扔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探索物体特性、观察物体运动轨迹以及体验因果关系的有趣方式。他们会发现扔出一个东西,它会掉落或者发出声音,这种新奇的体验让他们乐此不疲。而不听指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并且他们还没有形成对规则和指令的深刻认知,往往不能理解家长要求背后的意义。

2.给一岁多孩子立规矩的方法

### 温和坚定地制止不良行为

当孩子出现打人、扔东西等不当行为时,家长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制止的态度要温和但坚定,让孩子明确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孩子打人时,家长可以轻轻抓住孩子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严肃而温和地说:“不可以打人,打人会让别人疼。”语气要平稳,避免过于严厉或大声呵斥,以免吓到孩子。对于扔东西的行为,如果是在不合适的场合,家长可以迅速捡起物品,告诉孩子:“这个不能扔哦。”

3.简单明了地说明规则

一岁多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规则的表述一定要简单易懂。例如,针对扔东西,可以制定“玩具要放在玩具箱里,不能随便扔”的规则;对于打人行为,明确“不能用手打人,我们要用友好的方式和别人相处”。每次孩子违反规则时,都重复相应的规则内容,强化孩子的记忆。规则不宜过多,2 - 3条重点规则即可,让孩子能够轻松记住。

4.采用正面引导

与其总是强调“不可以做什么”,不如多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比如,当孩子想要扔东西时,家长可以递给他一个专门用来扔的球,带他到合适的地方,如户外草地,教他正确地扔球方法,并鼓励他在这个范围内扔球。如果孩子打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拥抱、握手等友好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正面引导,让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方式,满足他们探索和表达的需求。

5.利用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奖励机制是激发他们遵守规则的有效方法。当孩子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真诚的赞美,如“宝宝真棒,没有扔玩具,做得很好”,也可以是一个小贴纸或者一颗小糖果(注意适量)。奖励要在孩子做出正确行为后立即给予,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被认可和鼓励的。

6.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比如,家长自己要做到说话文明、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等。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避免出现一方立规矩,另一方却纵容孩子的情况。如果爸爸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妈妈就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哭闹而妥协,否则孩子会感到困惑,难以建立起明确的规则意识。

7.借助故事和游戏

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向孩子传递规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一些适合一岁多孩子的绘本,里面有关于友好相处、爱护物品等主题的故事,在亲子阅读时,结合故事内容向孩子讲解规则。例如,读《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时,和孩子一起讨论大卫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玩游戏也是很好的方式,比如玩“玩具回家”的游戏,让孩子把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送回“家”(玩具箱),强化孩子整理物品的意识。

给一岁多的孩子立规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家长要始终保持温和坚定的态度,通过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规则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每一次错误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只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孩子一定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