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性人格与宽容性人格

鹰哥爱写文 2024-06-02 11:09:08

《偏见的本质》作者:戈登·奥尔波特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偏见与负面情绪的关联。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偏见型人格是如何养成的,以及它有着哪些特征表现,和可能的应对办法。

偏见型人格的特征表现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内容提到的那样,偏见在很多时候是一种顺应性的表现,我们会因为身处的群体和社会的某种观念而产生偏见,这与我们自身的人格并无本质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接受了外界的偏见,而不是自己主动生成偏见。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里,偏见会与一个人的人格紧密缠绕,形成偏见型人格。偏见型人格的人会持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高度偏见,比如他们可能会觉得,世界上充满了危险,所有人都是邪恶的。或者觉得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办法,哪怕别人对自己使用暴力,也好过欺骗自己。这些想法粗看起来似乎与偏见无关,而是非常不成熟的极端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极端想法会与人的行为合二为一,结果证明其中都含有偏见。

和普通人比起来,持有偏见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

首先,偏见型人格持有更严苛保守的道德观念,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统一的道德标准。比如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公开宣扬全方位的禁欲主义,对于不遵守禁欲主义的人,有时甚至会判处死刑。在他眼中,任何越界者,哪怕越界行为并不严重,也会让他变得怒不可遏,并对其加以严惩。

心理学家指出,偏见型人格之所以对别人的过错表现出格外的关心,往往是因为在幼儿时期遭受的挫折导致的,在他们小的时候,常常因为一些很小的错误而遭到大人严厉的责罚,于是便把这种惩罚合理化,等到自己长大以后,也会严厉地对待别人。

相比之下,宽容的人能够允许他人犯错,而且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面对别人犯下的错误也不会大怒,而是以自然的心态看待一切。宽容的父母也是如此,即便孩子犯错了,也不会“收回”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为此感到过分焦虑和恐惧,而是本着同情和理解的心态去改正错误。

事实上,偏见型人格持有的道德主义只是形式上的循规蹈矩,里面充斥着紧张、强迫和威胁,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让人轻松的、自由的和舒适的。

偏见型人格的另一个特征是习惯用二分法看待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看什么都是非黑即白的。在他们眼中,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弱者,要么是强者,不会有优点和缺点一样多的人。这种两极化逻辑来自于长期对是非判断的敏感,导致偏见型人格必须对外部世界做出明确的赞同或否定。

偏见型人格的第三个特征是对确定性的格外需求。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忍受模糊的感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偏见型人格的人和普通人一起关进一个漆黑的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束四处摇摆的光源。一段时间后,所有人被从房间里带出来,持有偏见型人格的人全都认为光源是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摇摆,而普通人却说不清楚光源的摇摆方向。换句话说,偏见型人格的人更倾向于建立起稳定感,哪怕这种稳定感在客观上并不存在,他们也要强加上去。

对确定性的需求会导致偏见型人格发展成为一种制度主义,他们渴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制度,并以遵守制度为乐。制度给了偏见者安全感和稳定感,让他们得以将自身的挫败感错置到制度之外的群体,同时,制度赋予偏见者惩罚他人的权威,让他们得以宣泄与偏见相关的各种负面情绪。

在儿童阶段,孩子们也可能养成这样的偏见型人格,持有偏见型人格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家长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而不去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得不到明确的指令,偏见型人格的孩子还会因此感到十分苦恼。

社会中的煽动者和追随者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有些偏见型人格并不会让人变得孤僻、不合群,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特质,有时反而会让他们显得特别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煽动者”。

煽动者通常采取演讲和写文章的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他们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种族主义者、极端爱国者、极端的气候保护主义者或素食主义者,等等,不过所有这些身份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对自由和变革的恐惧。

为了在别人心中树立起威信,煽动者通常会在演讲中和文章里树立偶像,把偏激的思想和偶像崇拜联系到一起。同时煽动者会为追随者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图景,让追随者们感到兴奋,充满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煽动者和真正的革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煽动者不会提出明确的计划和纲领,他们只会模糊地鼓动人们制造暴力。当社会出现动荡时,煽动者往往也会以逃避来面对,而不愿负起相应的责任。

同样的,追随煽动者的人们也对自身的追求和事业感到迷茫,他们没有办法靠自身摆脱困境,于是将希望寄托给了煽动者。根据调查者的研究报告显示,煽动追随者大多属于没有受过基础教育,年龄超过40岁,性格比较木讷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导致他们难以在社会中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足够长的年龄让他们足以感到对自己和世界的绝望,木讷的性格则会导致他们缺少和外界的沟通,难以得到外界的疏导和帮助,这些因素让煽动者成为他们手中能抓到的最后一根稻草。

宽容型人格的特征

事实上,无论是煽动者还是追随者,他们都属于偏见型人格。在精神医学领域,偏见型人格可能最终发展成偏执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出现脱离现实的妄想。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没有找到任何治疗的方法。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通过对宽容人格的研究,尝试控制偏执,减少偏见。

在有的人看来,宽容是一个代表着软弱、消极的词,它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容忍吵闹的邻居,忍受恶意的玩笑等等。不过,宽容也有一个更强的含义,一个宽容的人,能够对面前的所有人抱以友好和善意,他的内心是积极、正面、温暖的。这样的宽容人格,不仅能让一个人避免产生偏见,也能让他更容易取得成功。

宽容人格的本质是一种排斥两极化的思维方式,一个宽容的人很难会赞同非黑即白的观点,他不会认同“男人就该出去挣钱,女人就该在家里做家务”这样的说法。在学校中,一个宽容的孩子不需要老师给出完全清晰、明确的指示,就能自己推进任务,更不会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而感到恐惧。

宽容不会让一个人永远不失败,但它却可以教会一个人如何接受失败。宽容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不会陷入恐慌,因为他们能够分清自己该为错误负哪些责任,不会毫无理由地归咎于他人。

宽容的基础来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果父母十分严苛,不善于表达爱意,那么孩子也很难形成宽容的人格。同时,学校和社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孩子而言,他接触的人群越是多元,生活的环境越是安全,氛围越是和谐自由,那么这个孩子也就越容易养成宽容的人格。

宽容人格也有不同的细分类型。我们通常所说的宽容是和平主义的宽容,它是温和、渐进的代名词,主张在矛盾中建立起缓冲的中间地带。但也有一种战士型的宽容人格,他们无法忍受不公的现象,也无法容忍不宽容。他们有点像是武侠小说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会在歧视和侵犯行为发生时公开予以阻止。

不过,如果太过执着于战斗,也可能让局面适得其反。比如在种族歧视普遍的地方,有些人为了表达对黑人的支持,转头去歧视白人,结果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反向的偏见者”。因此,一个宽容的人也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不去用激进的行为对抗偏见。

培养宽容的能力

那么,想要让更多的人变得宽容,社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重中之重是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

研究人员在白人和黑人混居的南非进行过一项调查,询问白人对当地黑人找工作的态度。在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中,有85%的人赞成白人和黑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而在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中,只有39%表示了认同。

结果显而易见,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宽容程度也越高,越不会感到他人带来的威胁,这样的家长也能更好地把宽容人格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并不是唯一对偏见造成影响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高的人,对他人的想法会更敏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当感知到不愉快的情绪时,他们能够及时回避不快,避免产生摩擦。而对于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来说,他很难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只能依赖刻板印象来把人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除了对外的共情能力,对内的自我洞察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有自知之明、懂得自我批评的人不会习惯把过错归咎于他人,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缺陷认识充分。

相反,持有偏见的人通常认为自己很完美,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当出现偏见的念头时,宽容的人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掐灭偏见的苗头。但没有自我洞察能力的人通常不会觉察到偏见的出现。

宽容人格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思维,也会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宽容人格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幽默、乐观,结交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信息,用更丰富的视角看待世界。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是无法估量的。

好了,讲到这里,《偏见的本质》这本书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这本书为我们阐述了偏见产生的因素,它是人类长久进化形成的分类习惯造成的,可以说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偏见不仅会对他人造成歧视和侵犯,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形成偏见型人格,甚至是患上偏执症。偏见型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中慢慢形成的。想要变得更加宽容,我们需要培养相应的能力,比如自我批评能力、共情能力等等。

另外,在教育子女时,家长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对孩子太过严苛,试着给他创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适当更孩子留一些隐私空间,对引导孩子看待事物积极乐观的一面,避免非黑即白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用宽容的心态,拥抱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