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高层出问题,总统想向美示好,哈梅内伊反对

若南侃国际 2025-03-05 19:04:07

华盛顿与基辅的争执余波未平,德黑兰的权力殿堂又起波澜。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脚刚结束戏剧性的英美穿梭外交,伊朗政坛后脚便传出副总统扎里夫辞职的消息。这两起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因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一则旧贴文,串联成当代国际政治的隐喻画卷。

泽连斯基与特朗普的公开争执,表面看是军援条件谈不拢,实则折射出美国战略优先级的转向。当美国务院宣布暂停对乌14亿美元援助时,英国迅速补位的22亿英镑贷款别具深意——这笔以冻结俄资产收益作抵押的资金,开创了“敌国资产证券化”先例。哈梅内伊此时重提三年前警示,恰是对这种权宜之计的无声批判。

扎里夫的辞职揭开伊朗政坛的复杂博弈。这位曾主导伊核协议谈判的前外长,其家人持美国国籍的背景始终是保守派攻击的标靶。尽管总统佩泽希齐扬试图平衡对美关系,但哈梅内伊“绝不妥协”的定调,使任何接触美国的尝试都成政治禁忌。司法机构建议学者出身的扎里夫“重返校园”,实则终结了改革派的外交实验。

哈梅内伊的警示正在多重维度应验:乌克兰战场上的“豹2”坦克因备件断供沦为固定炮台,伊朗核设施遭遇的“震网”病毒攻击溯源至西方情报机构。当美国将600亿对乌援助捆绑在边境墙预算,当欧洲的军火库见底转而搜刮全球二手市场,所谓“坚定支持”的成色已然分明。

这两起事件共同指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困境:伊朗在制裁围城中发展出中东首屈一指的无人机产业链,乌克兰则将苏联遗产与北约标准融合出独特的防御体系。它们的选择印证了哈梅内伊的论断——真正的安全从不源于庇护,而在自主能力的淬炼。当国际秩序进入震荡重构期,这种觉醒或将成为改写规则的关键变量。

0 阅读:0
若南侃国际

若南侃国际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