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南安,三十五口遭日寇杀戮,开辟新加坡林厝港传奇豪杰梁后宙

一波说 2025-02-16 10:09:22

回想一下新加坡的历史,特别是关于早期移民和拓荒者的部分,林厝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厝港(Lim Chu Kang)是新加坡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历史上以农业和种植园著称,尤其是橡胶和甘蜜种植。20世纪初,很多华人移民到这里开垦土地。

提到林厝港的历史,就得提及它的重要开拓者梁后宙;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此位20世纪初期的华人移民领袖的传奇历程。

开辟新加坡林厝港的传奇豪杰梁后宙

梁后宙(1884-1975)

提到新加坡的开拓史,位于新加坡西北部的林厝港(Lim Chu Kang),是早期移民和拓荒者集聚的地区,历史上农业和种植园著称,尤其是橡胶和甘蜜种植,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很多华人移民到此开垦土地。

而提到林厝港的开辟史,就得提到开辟林厝港的功臣——梁后宙。

梁后宙(neo tiew),别号其字,又名“梁宙”,生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于1975年11月13日辞世,享年91岁。

梁后宙,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翔云镇,幼年时因家境清贫,未能入私塾求学,但他勤奋求知,把周边所有识字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渐渐识得不少字。梁后宙曾自嘲“一生未曾踏孔子门”,但他少年时却读了不少古典文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中的人物及精神价值也对他日后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翔云镇,地处南安市西隅,古时是泉州的安溪、南安、同安三县商贾云集之地,但因属丘陵地带,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耕地少,加上清末时期的内忧外困,为了谋求生路,许多人选择过番下南洋。13岁那年,梁后宙跟随同乡亲友渡海南下,千里迢迢到新加坡谋生。初到新加坡,他靠打小工糊口,五年后积攒了一定积蓄,他重返南安老家结婚娶妻,19岁那年,再次南渡新加坡。

回到新加坡的梁后宙,最初从事牛车生意,还到马六甲车站做过工头,后来,他到峇株安南一处拥有2000余名工人的胶园担任总巡。在梁后宙30岁前这阶段,由于他没有嫖赌饮等不良嗜好,且空闲时最喜欢的是看小说,久而久之,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明晓的事理也愈来愈多,谋取的职位也越高。

林厝港的开拓功臣梁后宙

梁后宙,后来到新加坡西北部的林厝港,成了林厝港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除了致富发家,还成了一位新加坡知名侨领。

在林厝港,梁后宙大规模开垦土地,并雇佣大量劳工,种植橡胶、甘蜜和菠萝等作物,除了推动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他也逐渐成了林厝港的经济支柱人物之一。

作为林厝港的开拓功臣,梁后宙除了开垦,最大贡献是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他出资修建道路、桥梁和排水系统,改善了林厝港的交通与居住条件。

现今的Neo Tiew Road(梁宙路)和Neo Tiew Estate(梁宙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一路一巷”,还有以他开设的杂货店命名的两个村镇,即“南和村”和“通和村”。此外,梁后宙还参与建立当地的学校、庙宇等公共设施,促进了林厝港社区发展。

1937年,梁后宙献地五英亩,创办启化学校,在1977年,启化学校及分校区学生规模达2400名。1940年,他考虑林厝港当地妇女生育不便,还提供一座房屋,创办接生院。另外,梁后宙还在当地兴建电厂,在养殖业、建筑业也有发展,是当时的新加坡豪富之一。

1942年,日寇侵占新加坡,梁后宙因支持抗日活动,全家三十五口遭日寇杀戮,他曾被日军逮捕并遭受酷刑,但终得幸存下来。梁后宙在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的经历,是新加坡抗日历史的一部分。

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梁后宙同时获得中英两国政府颁授勋章,有此无上殊荣的,在新加坡也是不多。其中,梁后宙于1950年英皇乔治六世颁赐SCH勋章,于1953年荣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赐OBE勋章,以褒扬他对林厝港社区的卓越贡献。为新加坡受人景仰之先驱,其精神永垂不朽,美名永留史册。

《一波说》注意到,梁后宙在新加坡历史上有着一定的政治与社会影响,他曾担任乡村局委员,代表林厝港居民与政府沟通,维护华人移民权益;二战后,他仍继续参与地方事务,直至晚年。

梁后宙,也是一位南安籍新加坡知名侨领。“新加坡武吉班让福建公会”成立于1958年12月14日,是新加坡西部福建乡亲们的地方性组织,也是新加坡唯一以社区命名的乡亲会所。成立当天,主持开幕典礼的是当时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前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公会成立五年后的1963年,筹建新大厦,当时建委会主席为梁光南,梁后宙等5名乡贤是募捐委员。

年少南去新加坡的梁后宙,凭着刻苦耐劳、爱拼会赢起家,他对南安籍同乡关怀备至,除了协助南安亲友南来拓荒,还热心社团,参与发起创立新加坡武吉班让福建公会与募捐,使新大厦终能在武吉班让建立。

一家卅五口遭日寇杀戮,中英两国颁授勋章

梁后宙获中英两国政府颁授勋章

梁后宙参与抗日的历史,是新加坡抗日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身在新加坡的梁后宙,积极支持抗战,他后来负责组织“南侨筹赈总会”武吉班让区支会工作。

1941年,日军进攻北马来西亚,局势突变,梁后宙组织华侨抗日守备军,动员新加坡华族青年,协助英军抗御日军。在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眼看局势恶化,梁后宙才与四儿子梁箴君撤退,与陈嘉庚先生的儿子陈厥祥、陈济民同乘一船,转道印度曼德拉港,再乘机飞往重庆,后返回家乡南安故里。

梁后宙的次子梁昆峇,从事建筑业,1942年2月,日军攻占新山的时候,梁家有三十五口在此地一座洋楼避难,不料全部惨遭日寇杀害。当时,梁昆峇因不在此处,避难乡下园丘而得幸免,然全家男女老幼35人,尽遭日军杀戮,其中仅有王太夫人、梁后宙的六子梁亚六、长孙梁添福,三人幸得生还。梁亚六身中数刀,但没有刺到要害之处,从掩埋的泥土爬出来。

梁后宙的母亲王太夫人,见儿媳、孙儿女及曾孙一家35人惨遭屠戮,在日军投降后,因抑郁以终,享年87岁。梁昆峇虽逃过一劫,后来因在救人而不幸落入海上而终。

新加坡光复后,海峡政府于1948年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当年,梁后宙的次孙梁群欣因组织西部社区警务队,维护一方之治安。战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曾颁予梁后宙“胜利勋章”,褒扬他“一门忠义”,国民党将领陈诚还亲自为梁家三十五口不幸遇害者撰写墓志铭。至于英国方面,如上所述,梁后宙曾两次获英国政府颁授勋章。

梁后宙(左3)

1975年11月13日,梁后宙在新加坡辞世,享年91岁。

去世时,梁后宙五代同堂,其第五代玄孙就有8人。

梁后宙这位对开发林厝港贡献很大的先驱人物,一家35人被日军杀害,仅他和另外五名家人逃过一劫。要不是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接收梁后宙后人捐赠的一批颇有历史价值的遗物,这起惨绝人寰的事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今天,追忆这段已沉寂多时的往事,是要让后人看到前人和先贤的光辉,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

梁后宙,作为新加坡林厝港早期拓荒者与种植业先驱,其人生轨迹和时代选择中蕴含着超越个体经验的深层历史隐喻。若以“升格洞见”视角观之,可将其置于殖民经济体系、移民社群网络与现代化转型的三维坐标中,透视其作为“边界人”(boundary person)在特定历史间隙中创造的生态-社会复合价值。

新加坡梁宙路(Neo Tiew Rd)

一、殖民经济体系的“解域化”实践者

梁后宙,从福建移民移民至新加坡的路径,本质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经济网络对殖民经济体系的空间突破。他选择林厝港这片当时尚属边缘地带建立甘蜜、橡胶种植园,实则完成了三重解域:地理层面将殖民者规划外的荒蛮之地转化为生产空间;经济层面以华人传统种植智慧嫁接殖民市场需求;社会层面构建起独立于殖民当局的自治聚落。这种“边缘创新”策略恰是后殖民理论中“第三空间”的鲜活案例,在权力结构的缝隙中创造新价值体系。

二、移民社群的“液态现代性”样本

梁后宙的事业轨迹,折射出早期华人移民特有的“液态现代性”特质:通过持续的空间转换(从中国到马六甲再到新加坡)、产业转型(从苦力到商人再到种植园主)、身份重构(从移民到社区领袖),在流动中建构稳固性。林厝港的拓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发,更构建起基于方言群(闽南社群)的信用网络、跨族裔劳动协作(招募爪哇工人)和混合信仰体系(将大伯公信仰融入种植仪式)。这种液态生存智慧挑战了传统定居社会的固态结构。

三、生态资本主义的早期实验。

梁后宙的种植园经营,展现出前现代生态智慧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独特融合:采用轮作制维持地力、保留风水林作为生态缓冲带、利用潮汐规律进行灌溉,这些实践暗合当代"再生农业"理念。其将种植园利润反哺社区建设(捐建学校、庙宇),形成闭环式的地方经济生态,可视为"社群资本主义"的雏形。这种发展模式在殖民掠夺式开发与完全传统农耕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四、现代性悖论的肉身化存在。

作为横跨晚清、殖民、二战、独立四个时代的见证者,梁后宙的人生充满现代性悖论:既是殖民经济的受益者,也是华人自治的捍卫者;既依赖英国法律保护产权,又通过秘密会社维持秩序;既推动土地商品化,又保持对土地的灵性认知。这种矛盾性恰是东南亚华人近代史的缩影,其林厝港王国最终被国家征用为军事禁区,隐喻着前现代地方性知识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必然消解。

在当代新加坡语境下重审梁后宙,不应止步于“开拓者”的简单标签。更应关注其如何在权力与资本的夹缝中,通过空间生产创造独特的文明形态;如何在全球化前夜,以地方性实践预演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发展难题。这种历史纵深中的实践智慧,或可为当代城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另类思想资源。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0 阅读:1
一波说

一波说

为有产家庭(家族)提供后代教育和后世传承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