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寄居在荣国府里亲戚。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两人应该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一样。
但是在封建社会,用贾宝玉的话来说,林黛玉是姑表亲,薛宝钗是姨表亲。林黛玉更应该受到贾母疼爱。
事实上,林黛玉的母亲死后,初进荣国府,贾母就把她留在身边照顾,并给她高于贾家小姐的规格待遇。
不过,让人费解的是,从贾母的表现来看,她多次表扬过薛宝钗,却从未表扬过林黛玉。
这是怎么回事呢?
1
贾母2次当众表扬薛宝钗。
第一次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当众夸赞:“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第二次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史湘云办螃蟹宴,薛宝钗替史湘云解决了请客的难题,从螃蟹、酒水到场地布置,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贾母得知是薛宝钗暗地帮忙,点头称赞:“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从王夫人的话 “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推测,贾母不仅当众表扬薛宝钗,私下里也多次表扬过薛宝钗。
冯梦龙说“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贾母两次当众盛赞薛宝钗,既是对其处事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薛家背后势力的笼络。她以言辞为纽带,维系四大家族利益网,将体面与权谋融于一句“全不如宝丫头”的社交辞令中,既周全了场面,也巩固了家族联盟的根基。
2
林黛玉同薛宝钗相比,贾母不仅没有表扬,反而多次批评。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林黛玉和贾宝玉因为张道士当众提亲有了矛盾。贾母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人省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元宵节期间,贾母借助两个女先儿说书之事,大批才子佳人不守规矩之事。说是绝代佳人,一见了清俊的男人,便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根本不是佳人。
很多人以为,贾母这是敲打薛宝钗。
其实不然,贾母是借机警示林黛玉。因为她不仅与贾宝玉没有严格遵守礼仪规矩,而且两人一起偷看禁书……贾母不能正面教育,只能旁敲侧击。
《左传》里写“爱之深,责之切。”
贾母对黛玉的批评,实为护其周全的苦心。她借“不守规矩”的警示,暗指宝黛越界的亲密,以看似严厉的斥责为黛玉筑起礼教藩篱。真正的疼爱无需溢美之词,而是以“冤家聚头”的嗔怪,将关切深埋于日常的约束与庇佑之中。
3
贾母为何要这样做?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薛宝钗必须当众表扬。因为她背后是薛家,关联着四大家族。
林家虽然也是书香门第,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黛玉逐渐失去了家族的支撑,变得无依无靠。贾母是场面人,她知道怎么做人,怎么维护大家闺秀们的尊严。
从家里权力分配来看,王夫人势力逐渐壮大,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贾母对宝钗的夸赞,更是一种维持平衡之法,目的是为了保持家里和谐稳定。
当然这两种看法仍有失偏颇。
金庸先生说“大爱无言,深情不寿。”
贾母的“偏心”实为爱的两极:对宝钗的赞美是家族利益的润滑剂,对黛玉的沉默却是血脉亲情的托底。她用夸赞平衡权势,以行动代替承诺,在黛玉孤弱时给予超越贾家千金的待遇,诠释了“爱在细微处,情于不言中”的东方家族生存智慧。
我们,都应该像贾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