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得从春秋战国那会儿说起。咱胡同东头说书的老刘头常念叨:"要说弹琴啊,还得看老俞家那小子!"说的就是俞伯牙,这人弹琴可了不得,听说弹《高山》能让老鹰落枝头,奏《流水》能让鲤鱼跳上岸。
那年中秋,老俞头背着琴坐船路过汉阳江口。
眼瞅着月亮爬上柳梢头,他这琴瘾就犯了。
琴声一起,岸上打柴的老钟头连柴火都不要了,蹲在芦苇丛里听得直抹眼泪。
老俞头弹到兴头上,突然"嘣"地断了根弦,抬头就喊:"岸上听琴的是哪位啊?"
老钟头扒拉开芦苇探出头:"俺就是个砍柴的,听您这琴声里有巍峨大山嘞!"
老俞头一拍大腿:"知音啊!"赶紧把人请上船。
俩人越聊越投缘,老钟头说:"您刚才弹到第三段时,我听着像是山涧流水冲石头的声音。"
这把老俞头激动的,当下就结拜成了兄弟。
01
坟前摔琴
第二年开春,老俞头背着新谱的曲子来找兄弟。
到了地儿一打听,街坊直叹气:"老钟头冬天害了场急病,临走前还念叨'跟俞大哥约好了听新曲儿呢'"。
老俞头跌跌撞撞跑到坟头前,抖着手摆上琴。弹着弹着,眼泪啪嗒啪嗒往琴面上砸。
突然"咔嚓"一声,琴弦全断了。
他抱起琴就往石头上摔:"钟老弟啊,你这一走,世上再没人听得懂我的琴了!"
这事儿传到村里,张铁匠直摇头:"多好的琴啊,够换三头大青驴了!"李秀才却红着眼眶说:"你们不懂,这是摔给天下所有孤独人看的。"
02
琴里有乾坤
要说这把琴,可不是现在直播里那些花架子。
早年间读书人讲究"琴棋书画",琴排头一位。为啥?这琴声里头藏着读书人的骨气呢!
您看现在公园里那些弹琴的,十个有八个面前摆着收款码。
上个月我去天桥底下遛弯,见个小伙子弹《梅花三弄》,弹得好好的突然来句:"老铁们礼物刷起来啊!"您说这琴声还能纯粹吗?
想起我小时候,隔壁私塾先生有把祖传的焦尾琴。
每到月圆夜,他就关起门来弹琴,说是"怕俗人脏了琴音"。
现在想想,那劲头跟老俞头倒有几分像。
03
现在的人啊
要说现在找知音,可比老俞头那会儿难多了。
前儿我去超市买菜,看见俩小年轻坐一块吃饭,好家伙,各玩各的手机,半小时没说一句话。
这哪是处对象啊,简直是拼桌的!昨儿个居委会王大妈跟我诉苦:"现在搞活动可难了,上次组织茶话会,来了二十号人,十九个在拍抖音。"您说这人都坐跟前了,咋还隔着手机屏呢?
就连打麻将都变味了。
以前院里老哥几个搓麻,那是边打边唠家长里短。
现在可好,支个手机搞直播,碰牌都要先看观众脸色。
上回赵大爷胡了个清一色,光顾着谢礼物,连牌都让人给截胡了!
04
希望在小辈身上
不过您也别太愁,现在有些年轻人倒是开窍了。
胡同口修车的小张,白天摆弄轮胎,晚上跟着视频学古琴。
虽说弹得跟弹棉花似的,但人家这份心难得。
上周社区搞"非遗文化周",您猜怎么着?
来了好些穿汉服的姑娘小伙,安安静静坐那听琴。
七号楼的混小子二狗子,平时走路都带风,那天听《阳关三叠》居然抹眼泪了。
最逗的是广场舞队王婶,现在不跳《最炫民族风》了,带着老姐妹练"古琴健身操"。
您别说,那抬手转身的架势,还真有点弹琴的味道。
05
琴声不断
要我说啊,老俞头当年摔琴是太心急了。
您看现在公园凉亭里,拉二胡的老孙头跟前不总围着几个摇头晃脑的老伙计吗?
昨儿我去早市,还见着卖豆腐的老李头跟买菜的讨教琴谱呢!
说到底,琴就是个由头。
有人爱在琴弦上找知音,有人能在棋盘上交朋友,就连楼下修鞋的老周,都能跟客人唠一下午家常。
只要心里存着这份念想,还怕找不着说话的人?
赶明儿您要是听见哪儿有琴声,甭管弹得好赖,搬个小马扎往那儿一坐。
保不齐啊,就能遇着个懂你的"老钟头"。
这世上的知音啊,就跟胡同墙根下的蒲公英似的,看着不起眼,风一吹,指不定就在哪儿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