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除了苏东坡的《端午》,还有杜甫、陆游等名篇。

靖儿爱诗词 2024-06-09 09:02:41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的意思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即“五月初五”。《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明确指出“端”取开端和初始之意。

端午节,传说源自纪念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道的楚人屈原​‍‌‍​‍‌‍‌‍​‍​‍‌‍​‍‌‍​‍​‍‌‍​‍‌​‍​‍​‍‌‍​‍​‍​‍‌‍‌‍‌‍‌‍​‍‌‍​‍​​‍​‍​‍​‍​‍​‍​‍‌‍​‍‌‍​‍‌‍‌‍‌‍​。其实,早期文献并无屈子投江日的具体时间记载,到了南朝,人们才将端午与屈原联系起来​‍‌‍​‍‌‍‌‍​‍​‍‌‍​‍‌‍​‍​‍‌‍​‍‌​‍​‍​‍‌‍​‍​‍​‍‌‍‌‍‌‍‌‍​‍‌‍​‍​​‍​‍​‍​‍​‍​‍​‍‌‍​‍‌‍​‍‌‍‌‍‌‍​。今人熟知的传统节日端午,由更古老的夏至节延续演变而来。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端午节前进行的各种准备,节日气氛浓郁;下片描画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他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语句工丽,声韵和谐,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端午即事》是一首五言古诗,正值端午佳节,诗人却因朋友都不在身边而愈发感到孤独。他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遭人诬陷;本想以死明志,但为了使南宋王朝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一样的道路,体现出其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一首写五月端午节风物人情的词。该词上片描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营造了端午节喜悦的情绪;下片描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雄黄酒驱邪的场景。全词摹写出词人过节时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充满着愉悦欢快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南乡子·端午》•宋•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赏析】《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乙卯重五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多彩又多样,闲适惬意充溢于字里行间。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端午节庆时赏赐的一件宫衣代表了皇帝对臣子的关爱,送到忠君爱国的杜甫手中,他自然是倍感温存。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君臣关系其实大类男女关系,男女之间说的是恩爱,男的有恩,女的自然有爱;君臣之间讲的是恩义,君王有恩,做臣子的不能无义。臣子在君王面前,百姓在做官的面前,就像古时的女人在男人面前一样,都变得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受到一点恩宠就欣喜不已。故而处于上位的一方也乐意时时表现慷慨,施予恩德,积攒下爱与义的投资,以备不时之需。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端午》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显示出节庆时人们欢乐祥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贺新郎·端午》•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赏析】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

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澡兰香·淮安重午》•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赏析】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像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南歌子·游赏》•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赏析】《南歌子·游赏》描绘了词人在端午节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上片开始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片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后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全词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也与古代的龙图腾崇拜、防疫祛病等有关。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和幸福的祈愿。

其中,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此外,挂艾草、拴五色丝线等习俗也有驱虫、驱邪、祈求健康等寓意。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深厚,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

0 阅读:5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