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海体育大学发布关于2024年硕、博研招考试调整的通知,其中明确,从2024年起,博士生学制统一改为四年。
除此之外,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确定延长研究生学制。以后,研究生3年,博士生4年将会成为潮流。
延长学制,可以缓冲就业的压力,可学制的一再延长,社会上越来越多将近30岁的学生,真的好吗?
未必。
算一笔账。
不出意外的话,大多数人都是18岁开始上大学。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四年博士,一共是11年。
没有复读,没有二战,没有延毕的情况下,29岁可以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进入社会闯荡。
一个29岁的人,身上还有着学生身份的标签,真的能承受得住一个家庭的期待,能应付得了复杂的社会吗?
古人十年寒窗苦,现在的我们,已经把学制卷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再加上11年的深造,一共23年的苦读。
再来算另一笔账,博士毕业之后,30岁成家立业,生孩子,已经算是很快的了。他们继续培养下一代,孩子5岁开始上学。
等到孩子博士毕业,这对夫妻已经58岁了。
所以我真的不能理解,一再延长学制背后的真正意义,真的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节奏,更好的生活吗?
我知道,很多学校的学制早都是研究生三年,博士四年,没有专硕和学硕之分,我读的专硕,也是三年,所以我也很清楚研究生的焦虑。
如果问研究生最怕听到的一个词是啥,那一定是延毕。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课题,没有任何目标,那么留给自己的只是间歇性的踌躇满志。明明已经是成年人,却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明一腔热血,却只能被时间空耗。
那种焦虑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让大多数学生只想着尽快毕业。学生的身份是护身符,但成长到一定阶段,就要经历风吹雨打。
研究生的生活状态,大抵是混吃等死。可这些问题的出现,倒也不应该归结到他们身上。毕竟考研的时候,他们真的是满怀热情的。
甚至在研一的时候,他们还想做一点事情,频繁的联系导师,即使没有事情干,也要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点。
可渐渐也会问自己,假装努力给谁看呢?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会让研究生在读研的三年里有所得,有所收获。换句话说,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荒废青春时光。
一年,两年,三年,越往后的日子就越绝望,少数有成绩的会选择读研,大多数人还是急着毕业找工作。
除了增加学历和年龄之外,一无所得。也许读博的同学当中,大多都是热爱科研、热爱学习的吧,但研究生很少。
这两年,考研人数节节攀升,确实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可是,在这么多的考研人数当中,有多少是目标清晰,规划合理的选择考研的呢?
高中的时候,老师们总说考上大学就好了,于是大学真的成了象牙塔。而互联网也成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消遣,打游戏,刷视频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
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走向社会的勇气,只能选择考研。即使平时学习成绩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也会选择考研。
考研的难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各个大学扩招,即使普通本科也可以招大量的研究生,就会有很多盲目考研的学生上岸。
即使上岸了又如何呢,研究生三年的时间,如果不做好准备,那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又是十分迷茫。
与其这样内耗三年,倒不如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三年。大学也好,研究生也罢,真的需要这么多年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知道适应社会需要很多年。一直待在学校里面,一毕业就面临巨大的压力,会毁了一个人。
这两年总是会听到有人说:读研究生有什么用,还不如人家高中毕业就走向社会的。
这句话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是某种现象的一种折射。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推动,但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而不是学历。
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真正的知识型人才,减少陪跑的人数。而不是为了培养知识型人才,选了一大堆人陪跑。
这个社会很浮躁,年轻人的压力也很大,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可是当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人才找不到工作,成了社会的负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
归根究底,大学生和这个社会脱节的太厉害了,所以才无法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又或者,我们的价值观和大学生的能力是不是不匹配。
总归是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学制的延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是我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