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周总理让高岗妻子在图书馆工作,毛主席不同意:必须到教育部

想不到的历史 2024-12-23 18:00:53

毛泽东以前说过:“李力群特别有名气,她办的育才学校,把军队干部子弟养活了。”

1954年的时候,李力群怀着4个月的身孕,没办法,只能带着全家老小,搬到新街口一个破破烂烂的四合院住下了。

1971年,李力群回到北京后,被安排住进了原外交部长吴学谦的房子,这房子是总理在特别忙的时候帮忙挑的。听说她的孩子分散在全国各地,总理还专门指示把孩子们都接到北京来。

本来李力群跟周恩来请示过,说想去人少又清净的图书馆工作,总理也点头同意了。哪知道刚干了十几天,毛泽东知道了这事儿,他非常坚决地反对:“不行,李力群在东北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必须让她回教育部工作。”

毛主席指示后,李力群就回国务院科教组学生司(以前的教育部)上班去了。

1975年的时候,李力群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了。每到重大节日,国宴有她的份儿,天安门观礼也会邀请她。

就因为她在教育上这么尽心尽责,所以主席一直记着她。最后,主席不同意让她就这么在图书馆埋没下去,非要她到教育部报到,回中央工作。

【煮只鸡煮些枣,开个晚会完成了婚礼】

李力群老家是江苏省邳县的。她爸在国民政府当县长,她叔叔是中共地下党员。

1937年,抗战刚爆发,到处都是战火硝烟。她一直受叔父进步思想的影响,怎么能不管不顾呢?所以,她根本不理会家里人的极力反对,拿着叔父上级朱瑞将军给的介绍信,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坚定地朝着千里之外的延安奔去,那可是她心中向往的红色圣地啊。

李力群到陕北公学之后就入了党。那时候陈云问她有没有学过“党建”。李力群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就说当然学过了,然后陈云就把她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去了。

李力群刚听到的时候有点丧气,她心想年轻人就该上战场杀敌,留在后方多“土”啊。可不管心里有多不情愿,她还是听从组织安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力群刚到陕甘宁工作没多久,毛主席就请她吃了个便餐。李力群一听说能见到自己敬仰的领袖,特别兴奋,就随着警卫员去了杨家岭。

吃饭的时候,毛泽东一个劲儿地问李力群是哪儿的人,多大岁数了,是谁推荐她来的。还夹了好多鸡蛋炒辣椒给她呢,李力群都逐个回答了。巧得很,李力群生日也是12月26日,跟主席同一天,毛泽东听了,高兴得直说好。

走的时候,毛泽东对李力群讲:“今天你被分到陕甘宁边区党委了,这很好。高岗是陕北的领导人物,好多人,毛泽东自己也算,都得向他学习。以后你跟他一起生活,可得好好向他学习。”

李力群感觉主席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那时候,陕甘宁边区的婚姻法都已经颁布了,延安到处都有婚姻自由的风气。好多青年男女从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里挣脱出来,一个个开始寻找革命伴侣了。

高岗和他的原配妻子杨芝芳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离了婚。杨芝芳是农村人,没读多少书,还裹过脚,想法比较传统。

慢慢地,两人的步调变得不一样了,心也就散了,最后平平静静地离了婚。杨芝芳也多次表示他们离婚不是网传的因为高的生活作风有问题。而且她和李力群后来关系很不错,孩子们也都特别孝顺她们,把她们都当成亲生母亲来伺候。

李力群要走的时候,毛泽东特地又拍了拍她的肩膀,问她:“我讲的话你明白不?”李力群听了主席这话吓了一跳,她不清楚毛泽东这话啥意思,不敢吭声,也不知道说啥好。

过了些日子,王若飞又来找她,劝她,一个劲儿地说些好话,盼着她能听从“组织的安排”。

1940年元旦的时候,毛泽东、王若飞这些主要领导人使劲撮合,刚满20岁的李力群就糊里糊涂地应下婚事,成了“陕北主要领导人”的夫人。

但婚礼却特别简朴,甚至有点简陋,这就和前面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借了当地人家的窑洞,炖了只鸡,煮了些枣来招待客人,然后就跟身边的人相伴走过了半辈子。

李力群到了晚年,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说,那时候大家都还不怎么熟呢,也不知道怎么就被相中了,不过结婚之后他对她还挺好的。

李力群在延安战斗了五年,之后被调往东北,到沈阳安身。

【担任“东北第一育才学校”的初任校长】

辽沈战役打完后就胜利结束了,毛主席发了两次电报催东北野战军赶紧进关呢。时间很赶,大部分将士和烈士的孩子都由南岗子弟学校的校长林月琴(她是罗荣桓的夫人)统一照顾着,跟着大部队一起往南走了。不过还有二十多个学生留在当地了,急等着安排呢。

那时,张闻天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兼任组织部部长。他很快就想到了李力群。李力群能力很出众,人又勤快肯做事,而且是徐州女子师范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呢。张闻天就想把这个重任交给李力群,还全力支持她。

李力群一开始想推辞,她寻思着自己到延安后就没干过教育相关的工作,一点经验都没有,哪敢挑这么重的担子呢。不过张闻天很看重她,拿“为了革命后代”这个理由,把她给说服了,让她当了校长。打这起,她就开启了漫长的教育之路。

在张闻天的支持下,李力群开始到处考察建校的地址,没多久就相中了中山公园东北面的东北军区卫生部大院。为了军人的子女,张闻天毅然决定让卫生部腾出地方。

没多久新校就建好了,老教育家徐特立是“延安五老”中的一位,他特别看重学校的建设。他学着陶行知的样子,给新校取名叫“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让李力群当校长,把所有的事儿都交给她负责。徐老讲,新中国成立得有更多的人才,以后还会有第二、第三育才学校呢。

徐特立还向学校推荐了不少师资人才呢。就这么着,东北第一育才学校一下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师资力量特别雄厚。

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事情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新中国快成立的时候,“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就开学了,开了小学一到四年级共四个班,还有一个幼儿班,入学的学生总共是190名。

最开始,学校就只管接收和照顾那些没人管的部队干部和烈士子女,是用来安置和培养他们的地方。再后来就慢慢放开了,也招辽宁省和沈阳市本地的学生了。

李力群把学生安全看得很重,管得特别严。一周就只让出去一次,周日六点前得回学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进出都得出示证件,体温量着不合格的立马就隔离。学校在校门口收发室专门设了个会见的地方,家属来找人就在那儿见,不让进学校。

刚建国的时候,大家生活的卫生条件普遍不太好。不过呢,孩子们住的宿舍和上课的教学楼,都会按时严格消毒。孩子们每周能洗一次澡,有专门的阿姨给从头到脚地洗,换下来的衣服和床单也由阿姨负责清洗。

学校刚创办的时候,那真是啥都没有。但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呢,可不能饿着。所以李力群就想尽办法,到处跑,到处去弄物资。

没多久,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知道这事儿后,主动给学校送来了20头奶牛。这可是学校收到的第一批物资,孩子们总算能喝上牛奶了。

光有牛奶放在餐桌上肯定不行。李力群就领着老师和校工们在学校后山开荒种地,种些蔬菜水果,还养了几头猪呢。这么着,孩子们的饭桌上菜品就丰富起来了,到了逢年过节还能有猪肉吃。有时候有客人来,会带些花生香肠,还有平常很少见的点心糖果,孩子们可高兴坏了。

很快,李力群又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东北的冬天冷得很,孩子们没有冬装配发,这冬天怕是熬不过去。眼瞅着就要入冬了,李力群心里特别着急。部队把收缴回来的一些黄色军用毛毯给了她,拿到毛毯后,她马上就领着老师们没日没夜地做冬装,好让孩子们能平平安安过冬。

后来条件好点了,学校就给学生统一做了校服,有春秋装、夏装和冬装。男生的校服是绿色粗呢夹克衫,女生的校服是白衬衫配黑色背心裙。

李力群不让学生们过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老是给学生们讲老前辈的革命传统。幼儿班的孩子叠被子、穿衣服、自己吃饭,她都亲自教,还让孩子们独立完成这些事,不让老师帮忙。

李力群想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料,就自己亲自挑了一批护工。其中有个日本女护士叫小山,是她从战俘营带出来的。

后来在东北育才学校的校歌里,还专门记载了这段创校的历史呢。

和共和国一同诞生,一同历经沧桑,一同铸就辉煌。……

初代校长李力群的雕像,到现在还立在学校旧址的走廊里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春和伊力的大儿子刘歌,到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李力群的模样神态,他也为自己最后一时的错误想法而懊悔,后悔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没去陪在她身旁。

1948年8月,李力群把刘歌接到了哈尔滨。刘歌的父母和李力群是好朋友,工作上也常有联系,所以就放心地把儿子交给李力群了。

刘歌回忆说,他当时才5岁呢。第一次见到李力群的时候,李力群留着短发,气质又干练又漂亮,可他还是有点怕生,就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怯生生地喊她“李阿姨”。再后来,他跟李力群的孩子们混熟了,也就跟着高轩和高延延他们一块儿喊“妈妈”了。

李力群的养育之恩,他一直都记在心里。

学校刚建的时候,校舍还没盖好呢,就把十几个孩子安置在李力群家里了。还好啊,东北局搬到沈阳之后,这些孩子被安排到杜聿明的故居去住了。那是个三层的小楼,地方勉强能住下,孩子多了就只能挤在一张床上,还有的只能在地板上铺个毛毯睡觉。

后来校舍建好了,孩子们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周末还会去李力群家里住。

刘歌想起那时候,他们这群孩子里,除了高轩、高延延、高安安和高滨滨,还有已经去世的朱瑞将军的女儿朱淮北、王世泰的儿子王新生等人。高毅呢,比他们大了十几岁,当时正在苏联留学。

刘歌笑着讲,那阵儿院子里可闹腾了,他们几个老是在院子里打打闹闹地玩。有一群男生特喜欢玩摔跤,他跟高轩年纪差不多,实力相当,所以他俩最爱凑一块儿玩。李力群呢,就在院子里的大树底下放一盆猫耳朵,好让孩子们玩累了能解解馋。

当时,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陈伯村的女儿陈刚到育才学校上学,进的是幼儿班,那时候她才3岁。她哥哥姐姐也都在这所学校念书,她舅妈在学校当生活主任,于是所有孩子都学着她奶声奶气的样子,管生活主任叫“舅妈”。

孩子们都贪玩,磕磕碰碰受伤是常有的事儿。刘歌就想起自己有一回特别危险的时候,在学校操场的铁塔上把头给摔破了。李力群知道这事儿后,马上把他送去医院,直接送进了急诊室。当时刘歌都快不行了,李力群还组织老师们给他献血呢。好在最后抢救过来了,幸运的是也没留下啥后遗症,不过刘歌开玩笑说,汉语不结巴了,蒙古语却忘得差不多了。

1947年的时候,贺子珍带着李敏从苏联回来,转了好些地方后进入育才中学上学。刚回国的李敏很想念她爸爸,想要给毛泽东写信,但是她不会写中文,李力群就劝她用俄文写。毛泽东收到信以后特别高兴,可他不能亲自去看孩子,就只好让摄影师肖冰专门到育才学校给孩子拍了照片,这样就能知道她的情况,也算是把自己的关怀带给孩子了。

过了两年,陈云到北京去了,这才把李敏也一起带到毛泽东那儿。

40、50年代从苏联回来的孩子不少呢,博古的女儿秦吉玛,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回来后都在育才学校上学。她们因为卫国战争在苏联困了好几年,日子过得漂泊动荡。回国不容易,可由于成长的时候很少接触汉语,她们既不会写,连说都不会。所以李力群专门请了个俄罗斯女教师,教她们中文,让她们能很好地适应回国后的生活。

【百岁李力群的最后人生】

1971年回到北京以后,李力群就一直在北京待着,一直到去世。

刘歌老往她那儿跑。他一直记着父亲刘春的话,刘春说:“她是你的老校长,贡献可不小呢,得敬重她。她一个人拉扯孩子不容易,我有时候去不了,你和你妈要常去看看。”

2007年,她住了三十多年的四合院要拆迁了,可她老舍不得搬走。这房子啊,是她刚回北京的时候,周恩来亲自安排人领她去挑的呢。后来刘歌劝了劝,李力群就暂时住到刘歌那儿去了,等着分新房子,这一住就是一年。

刘歌的妈妈伊力在1990年就离世了。伊力和李力群以前是特别要好的姐妹,陕北公学那时候,她俩还老是点着蜡烛聊天到深夜,睡在一张床上呢。妈妈去世后,刘歌就把李力群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孝顺。

李力群特别爱回忆自己在东北育才学校的日子,她觉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最开心。

她老是给刘歌讲以前的事儿,说自己是咋从战俘营把小山带出来的,又说在延安那时候,拿两头羊把李维汉的儿子李铁映从老乡那儿换回来的。还说起她和伊力上学时候的好玩事儿,也劝过伊力接受刘歌他爸刘春的追求。

有时候她也会问到乌兰夫送的那二十头奶牛,还会问问学校现在啥样了,学生们过得怎么样。她耳朵早就不好使了,刘歌跟她交流的时候,有时候还得靠纸笔呢。不过她还是隐约能看出以前那种干练的样子,一说到学校和学生,眼睛里还会有亮光。

2010年的时候,靠着政府帮忙,李力群他们一家终于搬进了北京站附近的新家。

李力群在新家宽敞方正的院子里的枣树下,备了满满一大桌“猫耳朵”,请了好多老朋友和学生过来聚一聚。

自吴皖湘90岁开始,育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友,到她的俱乐部给她祝寿。众人围着李力群,为她唱学校的起床儿歌,还播放这些年学校制作的纪录片。

2015年的时候,高轩在北京去世了。家人担心李力群会因为太伤心而受不了,所以一直都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她,还让刘歌也帮忙瞒着。刘歌怕见到李力群的时候忍不住把消息说出来,就不敢再去看她了,结果就失去了最后陪在她身边的机会。

2020年4月6日,李力群去世了。这消息一传开,育才的学生们很快就连夜从各个地方赶过来,大老远地跑来送老校长最后一程。在她家里那个布置简单却很用心的灵堂里,不大的地方挤满了人。到了送别那会儿,好多人眼眶都红了。

学生们一起给她送了个花圈,花圈是白底黑字的,上面写着“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

沈阳晚报:《育才精英共贺母校一甲子诞辰》

中新网:《李力群自述与高岗的;婚姻:毛主席请吃腊肉》

0 阅读:47
想不到的历史

想不到的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