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农民画:一手耕田一手画出美丽乡村

文化时光铺 2025-03-10 16:23:29

走进一个小村庄,绿油油的麦田一路延伸到天边,村民们一手锄头一手画笔,将自己的生活画在白布或者墙壁上。

这场景是不是很难想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河北辛集的村民们如何在田间地头与画布前游走,用他们的双手记录下乡土的温度。

春日农耕图:一手锄头一手画笔

早春时节,辛集市的村民杨小燕总是起个大早,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田里的小麦,今年长势如何。

忙活了一阵,她回到家里,拿起画笔,开始构思今天要画的内容。

她的画以农耕为主题,夸张的线条、绚丽的色彩,让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气。

杨小燕60岁了,在辛集算得上是有名的农民画画家。

从三十多年前啥也不懂的“新手”,到如今画作登上过美国挂历的封面,这一路,她走得并不容易。

“画画改变了我,”她说,“以前我从没想过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的画还能被外国人喜欢。”

从村庄到世界:辛集农民画的传播之路

在王下村,和杨小燕一样爱画画的村民还有很多。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的农民画,从“打春牛”到庆丰收,从家庭欢聚到传统节日,无所不包。

而这些画作,不仅美化了村庄,还走出了国门。

辛集农民画起源于明清时期,王下村是其主要发源地。

1988年,村里成立了女农民画社,渐渐地,这里成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辛集农民画,村民们曾背着小包袱去北京“练摊”。

没曾想,这些画一下子吸引了外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注意,辛集农民画也成了他们了解中国乡村的一扇窗。

如今,辛集农民画已经在美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办过展览。

一幅幅画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美丽风景,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传统与创新:河北辛集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

辛集农民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但它并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忘却。

相反,这里的农民画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创意和元素也不断被融入。

河北农业大学与辛集合作,研发了一系列结合农民画艺术的文创产品。

皮雕、皮具、箱包等都引入了辛集农民画的元素,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也让这些传统画作有了新的生命力。

辛集被誉为“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这个自然优势也为农民画艺术提供了新的平台。

辛集的文化产业也因此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学习农民画。

耿占雄是辛集农民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教出来的学生超700人,这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

耕作与艺术的双重生活:辛集村民的新风貌

辛集的村民们过着一种独特的双重生活。

一边是春耕、秋收的劳作,一边是创作、绘画的艺术。

这种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们乐在其中。

耿占雄认为,辛集农民画之所以能在多个国家引起关注,是因为这些画作有温度,根植于乡土,充满了生活感悟。

杨小燕说:“越是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是有世界的魅力。”这句话,道出了辛集农民画受欢迎的原因。

在辛集村民的手中,锄头和画笔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田里的麦子长得茂盛,画布上的图画也色彩斑斓。

乡土的质朴与希望,凝结在每一幅画中,也流淌在每一个辛集人的心里。

这段故事,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手中的画笔能否描绘出自己的生活?

辛集的村民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去记录;他们用一手锄头一手画笔,画出了乡村的美丽和希望。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一片“画布”,用心书写自己的故事?

在这块贺兰山下,春秋交替,这群普通的农民,用画笔传递心中的温暖与梦想。

辛集农民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家乡、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希望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画笔,描绘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