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3个主力师下辖6个旅13个团。
八路军的编制是按照集团军的规格,每个师有2个旅4个团定编1.5万人。此外,115师还打“擦边球”,组建了3000余人的独立团,所以八路军共有13个主力团。
从整体实力和战绩来看,八路军战力最强的几个团,有115师的685团、686团,120师的716团,129师的769团和772团。其中战斗力强、名气大的,当属八路军第一团115师685团和“百将团”129师769团。
有趣的是,这两个团都是红一、红四方面军的“祖宗团”。
所谓“祖宗团”,就是所在方面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115师685团是红一方面军的“祖宗团”,历史悠久;129师769团是红四方面军的“祖宗团”,底蕴深厚。
如果把这两个“祖宗团”放在一起比较,哪一个更牛?
从历史底蕴来看,685团比769团渊源更深厚。
如果把八路军13个团论资排辈,115师685团无疑是资历最老的。
这个团源于北伐前夕组建的第4军12师34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再往前追溯,是1924年11月成立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国上将周士第是副队长。
北伐开始后,叶挺独立团被粤军第4军选为尖兵。
叶挺独立团一路过关斩将,屡立奇功,尤其是贺胜桥、汀泗桥两战封神,为第4军赢得了“铁军”美誉,叶挺(和黄琪翔)是唯二的少将团长,攻克武昌后升任24师副师长。
井冈山朱毛会师,开启了685团发展的新纪元。
朱老总、主席、林总、罗帅都曾经在红4军担任主官,后红4军几个师合编为红2师,在陈光、刘亚楼带领下担任长征先锋。全面抗战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685团。
769团的历史比685团稍短,源于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时期,769团的前身是红11军31师、红1军1师、鄂豫皖红4军10师,如果说红4军是鄂豫皖最强的一个军,那么红10师堪称红四方面军最强的团之一。
黄麻起义会议遗址
从改编时的人员配置来看,685团也要强于769团。
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是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的头号团队,优势源自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俗称“双一”王牌部队,其团、营一级人员的配置自然也是数一数二的。
685团团长是27岁的黄永胜,由于主任(实际是政委)邓华不睦,调到杨成武的独立团任副团长,继任团长是时年26岁的开国上将杨得志,著名的“三阳开泰”之一。
杨得志担任过344旅旅长、华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在57位开国上将中,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位居前列。
八路军685团团长杨得志
769团团长,是22岁的“小钢炮”陈锡联,也是开国上将。
陈锡联和杨得志一样,都是有名的“智将”,打仗会动脑子。陈锡联抗战时期任385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三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炮兵司令员,是当时八大军种主官之一。
八路军13个团,有5位团长成为开国上将,除685团杨得志、769团陈锡联,还有686团李天佑、115师独立团杨成武、716团贺炳炎。从团长的配置看,685团和769团难分伯仲。
但是两大王牌团队的其他岗位人员,685团大多压过769团一头。
副团长位置,685团陈正湘是开国中将,769团汪乃贵是少将;参谋长位置,685团彭明治是中将,769团范朝利也是中将;政训处正副主任位置,685团邓华是上将、吴法宪是中将,769团丁先国是少将、张南生是中将。
下面3个营长,685团1营刘德明牺牲,曾国华、梁兴初都是开国中将;769团1营孔庆德是开国中将,谭德仁是开国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赵崇德牺牲在阳明堡机场。
八路军769团团长陈锡联
抗战时期,685团和769团战绩辉煌不相上下。
作为八路军第一团,685团在1938年作为火种挺进山东,在微山湖地区改称苏鲁支队。不久又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由344旅政委黄克诚率领南下华中和新四军会师。
抗战时期,685团发展为新四军3师7旅,在旅长彭明治的带领下,开辟了华中最大的根据地苏北,之后转战淮海地区。闻名全军的刘老庄连82烈士,就出在新四军7旅。
685团及其后续苏鲁支队、第五纵队一支队、新四军3师7旅,转战苏鲁豫皖7年时间,作战2200多次歼灭日伪顽军4万人,部队也从南下时6000余人发展到1.8万人。
和685团东进南下相比,769团一直战斗在太行山。
抗战时期,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获得重庆2元银元奖励。此后,伏击响堂铺、奔袭长乐村、激战南关和沙河、参加百团大战,后扩编为新385旅后,陈锡联任旅长。
八路军769团因为陆军打空军的奇迹,和吉星文、罗芳珪、谢晋元等3个团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陈锡联以后,开国中将孔庆德、王近山和开国少将郑国仲、马忠全、赵兰田、李德生等先后担任769团的团长。
769团第三任团长王近山全家福
从抗战胜利后的发展来看,685团和769团各有千秋。
新四军3师7旅开赴东北后,成为林总麾下第一主力,后整编为6纵16师。东野6纵是林总压箱底的宝贝,比后来头号王牌38军(1纵)和歼敌最多的39军(2纵)更受青睐。
东总对6纵16师的评价很高:参战最多,作风勇猛,能打硬仗,雷厉风行。
作风硬朗的6纵16师和“攻坚老虎”17师强强联合,让6纵(43军)成为全军第一王牌军。6纵16师(43军127师)作为全军资历最老的一个师,在攻克广州、解放海南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直到29年后的反击越南依然宝刀不老。
但是,127师因为驻守前沿广东,错过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也从一个侧面导致了“铁军”43军被裁撤番号,127师则划归预备队54集团军,随后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127师师长张万年不拘一格指南打西,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127师师长张万年
和“老大哥”685团相比,769团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抗战胜利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决战淮海,生俘第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席卷大西南,歼灭胡宗南最后一个师。
全军整编后,中野3纵7旅19团改称二野11军31师91团。
建国以后,11军奉命开赴青岛筹建海军基地,其麾下31师划归12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在第五次战役中,31师91团深入“三七线”而全身而退,团长李长林火线升任副师长,随后106团(91团改称)在上甘岭战役后半段大放异彩。
从769团到106团产生了百余位开国将军,成为全军有名的“百将团”。
单从战斗力上而论,115师689团后来发展为39军116师超出了685团发展起来的54军127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