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亚洲周刊》2017年2月19日报道,美国在1988年强行拆卸台湾核武设施,使台湾长达19年的核武发展告终,关键人物是替美国中情局当卧底的时任“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他的行动改变了两岸军力均势,引发历史巨大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叛徒,也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前“国安会秘书长”康宁祥在其回忆录《台湾,打拼》一书中,对台湾发展核武的过程有很深入的叙述。“不要小看台湾,台湾确实有能力发展核武,当年有能力,现在也有能力。”康宁祥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
IDF战斗机(资料图)
张宪义1945年出生于海南海口,后随父母迁居台湾。在台湾,他凭借过人的数理天赋,考入台北陆军理工学院物理系。1965年毕业后,被调入中山科学院筹备处,参与台湾早期核武研发的“新竹计划”,从此踏上与核武相关的道路。
彼时的台湾,在美国核保护伞下,妄图发展自身核力量。蒋经国主导的“国防自主”战略,急切需要核技术人才,张宪义这样的专业人士便成为重点培养对象。1968年,他成为“桃园计划”核心成员,负责通过重水反应堆提炼武器级铀235 ,逐渐掌握台湾核武计划的关键技术与机密。据台湾“中科院”解密档案,1972年他提出“通过钚元素生产加速核弹研发”的方案,被蒋经国亲自批示为“国宝级人才”。
转折发生在1969年,张宪义赴美攻读核工程博士。在美国田纳西大学期间,他开始接触美国反核人士。1979年,当他向“氢弹之父”泰勒请教氢弹稳定程序时,泰勒那句“核武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永远不被使用”,如同一颗种子,在张宪义心中悄然种下怀疑的根。
198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正式启动对张宪义的策反行动。代号“鼹鼠”的计划由中情局东亚分局局长亲自指挥,情报人员通过台湾核燃料采购渠道与张宪义建立联系。此后,张宪义开始向美方提供台湾核武研发的核心情报,包括向南非秘密采购铀矿石的“黑潮行动”、李登辉主持的核武进度汇报会纪要、反应堆冷却系统技术参数以及核弹头小型化设计蓝图等。1984年,张宪义赴美参加国际核能会议期间,中情局对他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测谎试验与心理评估。面对“是否愿意为阻止核扩散牺牲一切”的提问,他给出令情报官员动容的回答,也进一步获得了中情局的信任。
张宪义(资料图)
真正促使张宪义下定决心的,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场灾难造成数万人死亡,让张宪义深刻质疑核武器的意义。而中情局适时提供的《核冬天理论报告》,更让他坚信台湾的核武计划一旦曝光,将引发两岸核对抗,最终导致玉石俱焚的悲惨结局。
1987年11月,张宪义以洽谈核燃料更换为由申请赴美,中情局为他伪造了加拿大护照,并安排其妻女以旅游名义先行抵达日本。1988年1月9日,张宪义携带17公斤核武机密文件,从台北松山机场出发,经香港转机时惊险万分,他在机场书店购买的《蒋经国传》中,暗藏着与中情局接头的密码。三天后,张宪义在中情局特工保护下现身美国国会,揭露台湾核武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IDF战斗机已完成核弹挂载测试,甚至计划对大陆沿海城市实施“先发制人”打击。他提供的卫星照片显示,新竹核研所地下掩体中,已组装好的两枚核弹头正等待装载。
这一证词惊讶全球。1月15日,美国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组成40人调查组,突袭台湾“中科院”核研所。在重水反应堆控制室,调查人员发现了张宪义提到的“浓缩铀生产日志”,记录显示台湾已提炼出21公斤武器级铀235,足以制造两枚核弹。现场指挥官后来在报告中称,如果再晚三个月,台海局势将彻底失控。
张宪义(资料图)
张宪义叛逃后,台湾当局陷入恐慌。参谋总长郝柏村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封锁所有出入境口岸,并对核研所相关人员展开大清洗。据台湾《联合报》当年报道,共有127名科研人员被约谈,3名核心成员“意外失踪”。台湾军方以“通敌叛国罪”判处张宪义无期徒刑,缺席审判的判决书称其“罪不可赦”。
然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呈现出不同的声音。美国裁军协会称张宪义为“和平英雄”,认为他的行动阻止了一场可能的核灾难。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曾评价,在冷战的铁幕下,张宪义的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轨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台海局势缓和,美国解除了对张宪义的保护。他化名“约翰·张”,进入爱达荷国家实验室从事核能和平利用研究,参与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防扩散项目。2013年退休时,实验室主任评价他“用半生赎罪,为全球核安全作出了贡献” 。2016年,张宪义接受台湾“中研院”访问时,披露台湾曾计划在1990年前后,利用潜艇搭载核弹攻击上海,这一言论再次引发两岸震动。
如今回看,张宪义的行为充满争议。有人认为他背叛了台湾当局,是“叛徒”;但也有人觉得他阻止了两岸可能爆发的核冲突,是维护和平的“英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台湾核武计划的夭折,避免了两岸陷入核军备竞赛的危险境地,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无论如何,张宪义事件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核武时代,如何抉择才能真正守护和平,这是全人类都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