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名片】
中文名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英文名称: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入世时间:1987.12(北京故宫),2004.7(沈阳故宫)
所属类别:文化遗产
所在省区:北京市(北京故宫),辽宁省(沈阳故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北京故宫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沈阳的清朝故宫包括114座建筑,始建于1625~1626年间,到1783年完成,包含一个重要的图书馆。它见证了在势力扩展到这个国家的中心地区并将都城迁移到北京之前,这个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的根基。这座宫殿后来成为北京皇宫的陪都。对于清朝的历史及满族与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传统而言,这座非凡的庞大建筑群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全景素描]
一、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
北京故宫四周筑有城墙,呈长方形,高10米,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北京故宫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紫禁城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异常美观。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与之形成一个森严的城堡式建筑群。
北京故宫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整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堪称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500多年前匠师们卓越的建筑成就。
二、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在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是清初所建的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数位清帝共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于此,并对它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奇境珍藏]
一、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以乾清宫为界,将整个故宫分为前朝和后寝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会见群臣处理政务、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其宫殿高大宽敞,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午门、太和门以及所谓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后寝则是皇帝、皇后以及后妃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其宫殿相对狭小、紧凑,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代表,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重点推荐: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有崇楼五座,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当中是正门,正门左右侧各有一门,另外左右还有两个掖门。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能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明清两代,每逢战争凯旋,皇帝都将亲临午门举行献俘典礼。清代皇帝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太和门
太和门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门,建在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上,平台四周有栏杆围绕。太和门外两侧陈设着一对大铜狮,东面为雄性,前右爪踏一绣球;西面的为雌性,前左爪抚一幼狮。这种宫廷中的装饰既豪华,又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
太和门前是一个方形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为庑,东北、西北两角为崇楼。广场正中是一条专供皇帝使用的白玉石御路。广场前部横贯金水河,曲折有致,形似玉带,也叫玉带河。河上跨汉白玉单拱金水桥五座。太和门内,是三大殿宽敞的封闭式庭院。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映衬着太和门,使其显得愈发气势威严。
太和殿
太和殿为故宫第一大殿,俗称金銮殿,在北京故宫的中心部位,与中和殿、保和殿合称“故宫三大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现存建筑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所修。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以及元旦赐宴、命将师出征和金殿传胪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太和殿建在高约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凤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一 金漆雕龙宝座,其上半部为圈椅靠背,背上金龙缠绕,下部为金漆蟠龙须座。座后设有七扇雕龙探金屏风。
太和殿红墙黄瓦、高大宽敞、富丽堂皇,是北京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中和殿曾经历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明清两朝,在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要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都要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要在此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清顺治帝和康熙帝均曾在保和殿暂住。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朝殿试也在保和殿举行。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高20米,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5间,正中设宝座,分东西暖阁。从明代永乐帝迁都北京到清初,这里都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明代14位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以乾清官为寝宫。特别是康熙帝,经常在此举行“御门听政”,最后还驾崩在乾清宫。雍正帝继位后,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
正殿内横匾上书有“正大光明”四字,是雍正按顺治的笔迹所写,表明自己行事光明磊落。清代自康熙以来,不预先宣布太子,而是由皇帝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好,用小匣封装起来,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待皇帝死后再由顾命大臣打开小匣,宣布帝位的继承人。
交泰殿
交泰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之后,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同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向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此殿贮有清二十五宝玺。清世祖所立“内官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也曾立于此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要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
坤宁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9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
清代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100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清代,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二、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现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共有宫殿房屋300余间,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个部分。
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前面两侧排列十座亭子,称为“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
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三个院落。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其中崇政殿是沈阳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年间,是清初朝会之所;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
西路为乾隆年间增建,包括戏台、嘉堂、文溯阁、仰熙斋等,其中文溯阁是清代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来源:《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刘永升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