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荣:靠挑粪赚第一桶金,筹资300亿复建圆明园,如今已完工8年

云暄 2024-12-11 14:13:23

2008年,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媒体面前,说自己要拿出300亿,重建圆明园时,顿时舆论哗然!

支持的人只占少数,反对的却大有人在。

不是觉得圆明园独一无二,就是觉得老人想要借着这个名头洗钱。

那么,为何这位老人都退休了,还想着修建圆明园?如今8年过去,这个“新圆明园”现状如何了?

圆明园的历史

圆明园,它不仅是清朝皇帝们的行宫,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860年的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不仅烧尽了整个圆明园,更是在10亿中国人民心中烧了100多年。

150多年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依然静静地躺在北京西北郊。

每次人们看到这样的悲壮景象都能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

就在人们以为圆明园将永远以这种方式存在时,

一个令人意外的声音打破了这悠久的历史。

2008年,已经退休7年的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徐文荣,突然宣布要斥资300亿重建圆明园。

人们纷纷开始对这个决定展开讨论。

有人认为重建圆明园能抹掉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可以让中国少一道伤疤。

可也有人担心,重建会让那些令人愤恨的历史所磨灭,大家以后或许就不会想起曾经任人欺辱的历史。

面对徐文荣的提议不少人认为他肯定是老糊涂了。

就算是把他修建好那也只不过是一个“高仿品”

没有任何意义不说,他也只能算是一个历史空刻,里面所有的珍藏品还是没办法弥补的。

面对各种质疑和反对,徐文荣却显得异常冷静。

徐文荣非常有信心的说:“给我5年时间,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

徐文荣的生平与事业

仅凭他的一番苍白无力的话简直是无稽之谈。

那不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生。

徐文荣的人生堪称是一部传奇小说,从贫困少年到商业巨擘。

出生在浙江东阳的徐文荣,童年时期可谓是家徒四壁。

为了糊口,年轻的徐文荣不得不干起了"挑粪"的活计。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且不体面,但却让他学会了坚韧和务实。

有趣的是,他还靠着这份工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他发现农村对肥料的需求很大,于是开始收集更多的粪便,加工成肥料出售。

这个小生意居然让他赚到了不少钱,也让他初尝到了商业的甜头。

随后,徐文荣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他创办了东阳横店丝厂,这成为了横店集团的雏形。

在经营过程中,徐文荣提出了著名的"母鸡下蛋孵小鸡"理论。

他认为,企业就像母鸡,要不断地"下蛋"(创造利润)。

同时还要"孵小鸡"(培育新的增长点)。

这个朴实无华的理论,成为了横店集团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

横店集团随之也成了商业界的大咖。

但真正让徐文荣出名的,还是横店影视城的建立。

这个想法的诞生颇具戏剧性,这个事情还要从一次意外说起。

有一次著名导演谢晋来横店取景,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地。

于是阴差阳错的就来到了徐文荣的家乡。

自从听说了导演的需求,徐文荣就开始为此绸缪计划。

当时的徐文荣也算是小有成就,就直接把导演取景的问题给揽了下来。

因为徐文荣直到这不光是为了给导演行方便,更是为了自己的故乡。

这次机会可以很好的为自己的故乡做宣传,从而让家乡可以拥有利用价值。

就这样,通过徐文荣的努力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横店影视城诞生了。

徐文荣对影视城的投入可谓是大手笔。

他不惜重金邀请陈凯歌等知名导演来指导建设,力求每个场景都能达到专业水准。

有趣的是,他还特意学习了一些电影知识,经常与导演们讨论场景设计。

这种专业态度赢得了业界的尊重。

随着时间推移,横店影视城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城十八景"的宏大格局。

从秦王宫到广州街、从明清宫苑到香港街,各种场景应有尽有。

徐文荣还特意建了一个"清明上河图"实景,光这一个项目就投资了几个亿。

横店影视城的成功,让它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每年,这里都会接待数百个剧组,拍摄上千集电视剧和几十部电影。

徐文荣也因此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人物。

3. 重建圆明园的决定

徐文荣的圆明园重建计划,堪称是一个退休老人的"疯狂梦想"。

但有了之前的铺垫,徐文荣说的话也不再显得空口无凭。

接下来的几年里,徐文荣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准备工作。

他四处奔波,查阅资料,拜访专家,甚至自掏腰包出国考察类似的重建项目。

他还特意学习了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知识,俨然一副要亲自操刀设计的架势。

他的热情感染了不少人,渐渐地,一个重建圆明园的团队开始成形。

圆明新园的建设过程

圆明新园的重建工程可谓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复兴壮举。

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落成,这个项目面临了诸多挑战,却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技术和资料方面,团队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毕竟,原圆明园已经被毁了一个多世纪,留存的实物资料寥寥无几。

为了还原历史原貌,工程团队可谓是绞尽脑汁。

他们四处搜寻历史文献,甚至不惜重金从海外购买相关的图纸和记录。

他们还发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寻宝行动"。

呼吁民间收藏家提供可能与圆明园相关的文物线索。

这种全民参与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资料库,还增强了公众对这个项目的认同感。

资金问题一度成为悬在项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初估算的80亿投资很快就被证明远远不够。

随着工程的推进,预算一路飙升到了惊人的300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项目组可谓是绞尽脑汁。

团队引入了最先进的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精确还原建筑结构。

他们也不忘传统工艺的魅力,特意邀请了一批民间匠人参与其中。

这些匠人中有些已经年过七旬,但他们手中的绝活却是无价之宝。

看到这些老艺人认真雕刻的样子,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圆明园初建时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5. 圆明新园的落成与特点

直到2015年,在无数人的期待和质疑声中,圆明新园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这座耗时4年、占地7000多亩的宏伟园林。

就像一个巨大的时光机器,将人们带回了300年前。

走进圆明新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这里复原了原圆明园95%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大殿到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圆明新园的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它的面积是原圆明园的两倍,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城市。

有游客开玩笑说:"在这里迷路,估计得迷上三天三夜。"

为此,园方还特意开发了一款导航APP,帮助游客找路。

然而,圆明新园并非只是一个静态的建筑群。

徐文荣深知,要让这座园林"活"起来,必须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然,圆明新园的落成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质疑,如此大规模的重建是否会影响人们对原圆明园的认知?

对此,徐文荣的回应颇为幽默:"我们不是在替代历史,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历史。

就像一部经典小说,我们是在写它的续集,而不是在篡改原著。"

无论如何,圆明新园的建成,无疑为中国的文化旅游业增添了一些光辉。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好奇,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

正如一位游客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的辉煌,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圆明新园的意义与评价

圆明新园的落成,并不是想让人们忘记历史,而是更好的了解历史。

在恢复之前看到圆明园的惨状确是让人非常的心痛。

那场大火也未必是烧了三天三夜,那场大火在我们10亿人心中烧了100多年。

而我们也不能一直活在那卑劣的惨状当中,我们要向前看,要将遗憾弥补。

徐文荣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才拿出一辈子打拼出来的积蓄来修补我们心中的遗憾。

当然,圆明新园也的修复也有许多人提出疑问,如何在商业运营和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

对此,徐文荣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赚钱只是手段,传承文化才是目的。"为此,他坚持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文化研究和公益事业。

徐文荣的这种执着和匠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有媒体称他为"了不起的匠人",赞扬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文化自信。

有趣的是,还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现代和珅",不过这次是褒义的。

意指他像和珅一样有能力,但用在了正道上。

可是,徐文荣并不满足于现状。

他正在筹划一个"圆明园文化研究中心",希望能吸引全球的学者来此研究圆明园文化。

他还打算在园中增设一些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到历史,更要让他们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圆明新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旅游景点的范畴。

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历史教育的课堂,更是民族自信的象征。

圆明新园不仅重建了一座园林,更重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梦想。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希望。

也许有一天,当游客们漫步在重建后的圆明园里,会想起这个为梦想不懈奋斗的老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结语

当夕阳西下,徐文荣常常会站在圆明新园的最高处,俯瞰这片他倾注心血的园林。

在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总是会浮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表情,既有成就感的喜悦,也有深沉的思考。

"我这辈子干过不少事,但最有意义的,莫过于重建圆明园了。"

信源:

横店重建圆明园工程2月18日启动 _经济新闻_中国广播网

浙江横店“圆明新园”正式亮相--时政--人民网

0 阅读:2

云暄

简介:云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