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自驾的人,发现美景总是要比骑行的人少,我敢说:每天从浐河岸边走过去上千人,知道这个地方却没有几个。
但是大部分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
严格来说这段浐河应该叫做库峪河,一般终南大道北和汤峪河相交后才叫浐河,很多往南山自驾的从这里就转到汤峪河边的魏明路。
三河一山河堤路修好后,这段库峪河河堤路才是露营的好地方,车少人稀景美。
我说的地方就是进入库峪河堤路西边的佛沟龙泉。
名字叫做佛沟,自然有一条沟,旁边的村子叫做北佛沟南佛沟。
路边大石头上面就写着:佛沟龙泉。
沿着小路上行几十米,有石桌凳,有凉亭。
平地上有一牌子,上面有简介,文辞很美,作者是杨亚贵,我抄录如下。(文字不错,大家有空读读)
库峪河河堤路通,通则游者众焉。时有远客近侣驱车而游,游则必临龙泉也。
客名友石者,常负水瓶跨单车,驰数十里而汲龙泉烹茶。人或问之曰:水,而已也,奈鞍马劳顿而专程汲取耶?答曰:地脉所在,聚渗为泉,引泉龙口,和涎而出,非止为水也。竹叶仙毫,伍以龙泉之水,呷之啜之,神完气清,若煮饭,则仙液俗用,不忍矣,驰驱往返,值。
坊间亦盛传龙泉水驱邪祛秽,通肺腑,利身心之说。吾闻之,兴致顿起。乃于午后以电瓶车载老母,负水瓶一往。
沟曰佛沟,处少陵原东麓,去嵯峨南山仅十里,隶杨庄镇。旧传沟内夜有低迥之吟,人均不解。某日,一游脚老僧童颜银髯,入沟于一小庙挂单,夜闻其声,大异之。次日,遍沟察看曰:形胜之地,龙吟之声也。村人闻之,遂以佛沟名村,以龙泉名水,倏忽间已近千载。
汲佛沟龙泉水磨豆腐,每锅多成五斤之数,三伏六月,七天不坏,得非龙涎之效乎?街坊但闻:豆腐,佛沟豆腐来咧……乃门扉同启,争相购之,一时三刻,盘净车空。
日***,人呵烟火。路坦坦而曲折,河而蜿蜒。迎山溯流,过跨川之外环桥根,未几,右侧竖巨石一,山之状态,佛之面貌,镌行楷大字四:"佛沟龙泉"。右侧大道上行通村,左旁小道蛇行沟底,沟水束修而出,凉气丝丝,摩云树木气象森森,竟不见天日。沿途散有碌碍为身,石板为面之石桌,供解囊小憩。
但闻水声激湍渐近,远观遍坡土石尽湿,细水浸浸。小龙低卧,巨龙盘屈,头昂昂高扬,晴炯炯出光,人不敢对接,二龙口中,水柱涌泻,跌盎击石,飞沫溅雾,雾湿衣衫,寒凉渗骨,老弱不宜久驻,乃急灌水扶母而右出。
斜坡小道,与大道相接处,竖小柴牌坊,门楣"龙泉"二字,有凤舞之姿,为佛沟龙泉招牌小景之一。
及出沟,日枕少陵,天光渐暗,道旁烧烤,饮品,玩具,列一里而迎客,车辆游人密集,清风徐来,河蛙鼓腹,临路秦戏自乐班社数家,金鼓已响,演者亮嗓醉唱,观者其乐淘淘;好舞蹈者、道旁但有闲土即设舞场,裙裾飘飘,日常烦嚣,抛诸净尽。
下有岔道口驿,南有关中环线网红桥、观景楼台,亦纳凉避暑之地也,而裂少陵为壑而投皇甫川库峪河者,佛沟龙泉以水佳名,以秘境闻,以幽凉胜。况有佛陀护生之慈悲,神龙涎睡之津润,游者散散而行,闲闲小坐,益寿延年,神仙也似。
泉水从下面两条石龙头口中流出,水流很大,时有附近人带着水桶来打水,说是带回家做饭煮茶,都是滋味绝美。
往沟里看,绿草如茵,竟然发现有大量的水芹菜,同行高兴了,赶紧去采摘,奈何这里的水芹菜看来常有人采,嫩叶早就没有了。
这时候一骑行者过来说下面沟里多,随便采。
我们边沿着下行,过了亭子,路边果然是一大片杨树林,笔直高大,粗壮的树干上面都爬满了藤叶。
树干是旋律,叶片是填词,一棵树就是一首歌,一首生命的赞歌。
——绿野仙踪,这不比另外一个网红打卡地差。
树下是成片的绿草,间或了细流湿地,除了一些杂草,大量的是水芹菜,有采摘过的痕迹。
水芹菜是一种很难得的野菜,又叫水芹﹑河芹,主要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河边和水田。清热解毒、润肺健脾,有很多功效。
这里提醒一下:水芹菜容易和一种毒芹混合,不认识的最好不要采摘。
再仔细看看,这里还有折耳根,就是有些少,不过我是吃不惯的,不摘就不摘了。
和旁边环卫大爷聊天,说是这一片地原来是种过水稻的,后来浇水不方便了,就种成杨树,没有想到这地肥,杨树长的蹭蹭蹭。
真是一个露营的好地方,有泉水,有绿地,还有“藤缠树”,还有凉亭桌凳,那边是库峪河水,这里还有大片的水荠菜采摘。
那些从河堤路车来车往的人,要是稍微停车驻足,就能发现这里。
这可算是西安市周边露营的天花板了。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