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中国推出《反外国制裁法》后,就在2023年9月1日,人大常委会再通过了《外国国家豁免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国法院将可依法审理中国公民和企业对外国国家提起的诉讼。
外交部对此称,近些年来一些国外法院大量受理反华势力对中国提起的诬告和滥诉,损害中国利益,这部法律的出台将为反制这类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国外反华势力起到震慑作用。
“外国国家豁免”其实是一种国家法律准则,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不能被视为被告,比如美国国家不能在中国被起诉,同时中国法院也不能强制执行美国政府的在华资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交国家豁免”在我国只是一种法律惯例,并没有法律为其提供支撑。
在《外国国家豁免法》出台之后,“外国国家豁免”依旧被写进了法律,美国政府也不能随便在中国被起诉。但是,该部法律也设定了一些特定的例外,出现这种情况外国国家豁免权将不适用。一个是外国政府的行为对中国国家造成了伤害和财产损失,比如日本政府执意推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对我国周边海域和渔业造成巨大影响,就可以被判定为不适用外国国家豁免。
同样小米被印度政府冻结48亿人民币资金,造成我国企业财产损失,因此印度同样可以被判定不适用于外交豁免权,小米公司可依法中国起诉印度政府。
再者如果我国在其他国家法律上的待遇低于《外国国家豁免法》,那中国可以以同等待遇执行。比如美国政府对中国不适用外交豁免权,那么作为对等回应,美国政府也可以在中国成为被告。
实际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实行“绝对”外交豁免,不受理任何其他国家政府作为被告的案件。而西方国家却屡屡利用政治手段针对我国在外企业进行打压,比如美国经常性地动用长臂管辖权,对我国企业和相关人士进行制裁,在发生相关问题后,中国的企业和公民却缺少法律维权手段。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国家的法院频频受理一些反华组织或者说个人对中国国家的诬告和滥诉事件,而我国法院却不能受理对其他国家的诉讼案件,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因此《外国国家豁免法》也被视为中国涉外法治治理的里程碑的法律文件。
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出台《外国国家豁免法》前,我国面对其他国家的滥诉行为时,中国一直比较被动,该法律的出台将意味着我们能化被动为主动,至少能够在法律层面形成一种对等。
自2019年美国发动贸易战以来,美国政府就不断将我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而这些企业在面对非对称的制裁后,却难以积极维权。在《外国国家豁免法》生效之后,这些企业就能够在国内法院对美国提起诉讼,因为《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出台为企业维持自身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与此同时,自新冠疫情暴发后,从2020年开始美国一些“反华”政治人物媒体亦或是其他组织,不断渲染“中国疫情威胁论”,要求中国为全球疫情传播赔偿。在这些反华声音的推动下,美国国内频频出现对中国提起诉讼的案件,仅在2020年,美国法院就受理了7起类似案件。
除此之外,美国密苏里州司法部部长就曾以其部长身份,公然在密苏里地区法院起诉中国,要求中国为美国的新冠大流行进行赔偿。
中美两国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新冠大流行首先出现地并不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新冠出现在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冷链运输,相反美国自己却有着种种疑点,所以美国内的这些诉讼案因缺乏实质证据一直没有获胜过。但即便如此,类似诉讼仍时不时地冒出来,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伤害和影响。
如今随着《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出台,也给美国那些善用法律武器“抹黑”“造谣”中国的政客和组织发出警告。同时也是反击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推行司法霸权的一种手段。从今以后,美国若继续通过“长臂管辖权”抹黑打压中国,那必将遭到我们依法依规的对等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