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军事或外交活动对某一重点地域、地点实施有效控制,从而形成对战略对手的整体制衡态势,就是地缘战略思想。通过地缘形成的敌我态势就是“衡势”。
《孙子兵法》中并没有“衡势”这一词,更没有近现代意义的“地缘”这一说法。但在《九地篇》中,孙武阐述了通过控制“衢地”而制衡天下的思想。其主要论述有:“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四彻者,衢地也”“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谨其恃”“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自曹操以来,历代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对“四彻者,衢地也”和“衢地则合交”的理解大体相同,即:衢地是指四通八达的地区,对处于衢地的第三国力量要搞好外交。笔者也认同这些观点。
对其他三项论述的勘校和理解,历代名家就有了较大的差别。这里笔者不想做校释的争论,仅将笔者的理解表述如下: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指:多路诸侯竞相争夺、谁先得到或先与之建立稳固外交关系就能获得制衡天下的地缘态势的地区,就是衢地。
“衢地,吾将谨其恃”,这是汉简本的说法。《十一家注孙子》等传世本的说法是“衢地,吾将固其结”。笔者认为《孙子兵法》(汉简本)的“衢地谨其恃”比各类传世本中的“衢地固其结”更为合理。因此,按汉简本,笔者将“衢地谨其恃”理解为:对能够制衡天下的地区,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使其不成为敌,而成为我制衡天下的凭恃(根据地)。
“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指:如果不积极同战略对手争夺与各地诸侯、特别是位于衢地的诸侯的外交优势,就无法培养和积蓄控驭天下的制衡优势,即衡势。
综合孙武的这些论述及笔者的理解,可以看到,这里提到的“衢地”“合交”“天下之权”等观点,主要讲的是在和平或战争环境下如何通过军事行动、外交活动以控制“衢地”,从而创造有利于己的制衡天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态势。
结合中国历代战争实践,可以看到,孙武的“衢地”大体有三类,即形胜之地、重要城镇、交通要点;控制“衢地”的措施有两项:“先至”和“合交”。其中“先至”又包括先行占领衢地和先于对手与衢地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合交”:与处于衢地的诸侯展开外交活动。据此,可以将孙武这一思想拓展概括为“以胜地瞰制天下,以重镇控驭周边,以要点截制通途,以合交育养制权”。
以胜地瞰制天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大地塑造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山脉河流将这些地形分割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有些地区主要由平原、丘陵、盆地构成,利于生产发展和交通运输。天下大乱之时,一方诸侯如果能够先行夺占这类地区,并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天下民众就会趋之若鹜,经济社会必然迅速发展,进而就可以为下步争雄天下的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源保障。
相对于那些高原、山地等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区,这类地区以其“形势”有利的地理条件,成为逐鹿天下应当积极争取和首先占领的“胜地”。 因此,先行夺占这类地区,或与据有该地区的诸侯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就成为历代战争立国者的绝大多数选择。这种可以瞰视天下的“胜地”,即是孙武“得天下之众”的“衢地”;先行占领或先与之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就是孙武“先至”的在军事和外交两方面的体现。
以重镇控驭周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一个从广大分散的农村地区逐步向城镇聚集的中心化过程。以城镇为中心,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社会网络体系,控制和影响着周边广大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形态。因此,先占领重要的城镇、再传檄而定周边小的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这就是“以重镇控驭周边”,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争雄战争的基本模式。
以要点截制通途。交通是人员、物资流动的通道。控制了交通,特别是控制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要点,就控制了各个方向的人员、物资流动,就对相关多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控制住交通要点就保证了己方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和军事行动的高效实施,就截断了敌军兵力机动和物资补充的通途,有效削弱了敌作战效能。因此,争夺交通要点,以要点截制通途是历代指挥员控驭战场的重要方式。
以合交育养制权。在诸侯争雄的情境下,针对特定的战略对手,通过外交活动尽力与其他第三方国家/集团、特别是地处衢地的国家/集团建立联盟或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对手的战略态势,增强己方影响天下形势走向的权重。因此,历来高明的当政者都高度重视外交。孙武提出“衢地合交”和“争天下之交”,反映了其既强调要搞好对衢地的重点外交,还要与对手争夺其他国家/集团的全面外交。
中国古代乃至于近代,夺取或控制“衢地”是所有战争立国者都选择的模式。如秦朝、西汉、唐朝都是以关中平原为基地,东汉、宋朝以中原为基地,明朝、民国以江南为基地。这些基地都是富庶的“衢地”。因此,夺取和控制“衢地”就成为争夺天下的必经之路。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历朝历代战略家的至上理论,直到被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理(即边地战略)所打破。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