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榕江县寨蒿镇“木匠村”:老手艺闯出致富新路子

天眼新闻 2024-08-16 00:21:00

7月30日,在榕江县寨蒿镇乌公村木作工坊里,机械轰鸣,电锯声、凿子声、推刨声此起彼伏,几名木匠工人正忙着制作木房架构材料。

图为两名工人在乌公村木作工坊里制作木房架。胡涛 摄

“我16岁开始学习木工,从练习磨刀、熟悉工具使用、熟悉各种材料一步步走来,如今已经47个年头了,掌墨都30年了。”乌公村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邦超说。

掌墨即掌控墨线,在木匠行当里,就是当大师傅的意思。‌农闲时候,村里的木匠师傅都会来木作加工坊干活,订单来自凯里、毕节、铜仁等地。

图为工人在乌公村木作工坊里制作木房架。胡涛 摄

乌公村有600年的历史,林木资源丰富。这里的村民一直保留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木工技艺,“乌公木匠师傅”声名远播,逐渐形成了“鲁班后代木匠村”的非遗文化品牌。据了解,乌公村现有8家木桩加工坊,60余名手艺精湛的工匠人才,其中包括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木房架构是木匠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通常加工一幢木房可以收入4万到5万元。”乌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见豪说。

图为7月30日拍摄的乌公侗寨全景。胡涛 摄

据悉,木屋多为“杆栏式”建筑,榫卯结构设计,利用木块之间的凹凸部分相连接,不需要一颗钉子,就可以构建出坚固耐用的结构,因此木房一般可以居住60至100年。

乌公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于2016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以木匠师傅带团队、带学徒的方式,承接县内外木质结构房屋建造工程,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更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找到了乌公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李坚

二审 孙蕙

三审 陈诗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