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问题症结:足球人口稀缺是关键!
近日,在最近接受中新社专访时,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呼吁公众应停止一味批评中国足球,指出其发展瓶颈在于足球人口的严重不足。
于再清强调,足球人口的稀缺程度直接影响选拔质量。据他透露,中国足球的注册人口仅约1万人,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
而在2022年,前国脚杨旭就曾透露,中国足球注册人口大约8000人,而日本则有50万人,越南也有5万人。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足球人口的稀缺现状。
回顾历史,中国足球人口并非一直如此稀少。1990至1995年间,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数曾达到65万的高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字急剧下降。2008年,注册人口仅剩1万余人,这一断崖式下跌的现象不容忽视。
足球的发展需要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在足球人口如此稀少的情况下,想要建立足球强国无疑是不现实的。目前,国足的世界排名已降至8年来最低的91位,这一排名足以反映出问题所在。
于再清的发言并非剥夺球迷批评的权利,而是建议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实质性地增加足球人口上。
然而,增加足球人口面临着重重困难。目前,支持孩子从事专业足球训练的家庭并不多。许多孩子在12岁时,即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会选择放弃足球训练,回归传统教育。这种现象在足球苗子中并不罕见。
中国足球领域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不足。许多孩子在进入足球领域后,面临着诸多负面影响和成长难题。例如,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在潜规则面前机会渺茫,孩子们也可能因为跟随问题球员而沾染不良习惯。
近期,中国足协公布的禁赛名单和多名高官的落马,都揭示了中国足球腐败的严重性。
此外,投身体育专业训练的孩子可能会忽视学业。在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体育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在学业上也可能落后。现实中,能够成为顶尖运动员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最终会回归平凡。如果不能成为顶尖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也充满不确定性。
因此,中国足球人口的稀缺,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职业足球的信心不足。只有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改善年轻球员的成长环境,才能提高人们的期望,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首先,需要全面实施足球改革,改善足球体制和机制,为热爱运动的孩子提供一个既能参与体育训练又不耽误学习的培养模式。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激励,鼓励校园足球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在足球训练之外,还应加强其他文化和技能的学习,为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必须彻底清除不良风气,净化中国足球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职业联赛应高质量、规范地运作,国字号和俱乐部球队应努力争取最佳成绩,为青少年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足球的希望。例如,山东泰山和上海申花在亚冠赛场上的出色表现,以及U15国足在国际比赛中的胜利,都极大地提振了人心。
只有这样,中国足球人口才有可能逐步增加,为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