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当代乐坛为什么没有出现像林夕方文山这种顶级的词作者?

千百度篮球视角 2025-02-12 20:22:54

内地某乐坛大佬说,林夕和方文山被严重高估,

林夕的很多词句语法都有问题,词作中透露着平和主义的佛家思想。

方文山的语法词句妥帖,文学手法也极巧妙,但内容空洞,有堆砌辞藻之嫌。

反倒是大陆很多词作者,创作的歌词大巧不工,平实无奇中打动人心。

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何内地当代乐坛没有出现他们这种顶级的词作者呢? 承认别人的优秀真的这么难么?

不管怎么评价,事实是内地乐坛这么多年来,从未能涌现出如林夕、方文山这类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经典作品沉淀的顶级词作者,之所以这样,涉及到了文化环境、产业生态、创作导向等多重因素。

首先,内地与港台的文化土壤和创作风格存在差异。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枢纽,台湾则保留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种多元融合为词作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灵感来源。

例如,帮助方文山获得2001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提名的《娘子》,既能够看到古典的悠长,又有一种现代的简洁,歌词中反复的“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每一次出现,都让感情更加深沉。

还有之后为周杰伦创作的《青花瓷》《东风破》等,既包含古典意象,又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用深厚的写作功力,打造了诸多经典。

提起《青花瓷》,人们就能想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提起《烟花易冷》,就能想起“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提起《兰亭序》,就能想起“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这一首首经典中的经典,都是方文山实力的体现,而这种创作,正是来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与创新尝试。

内地对词的创作,更多的是以现实为导向,强调贴近生活、传递正能量。

例如春晚歌曲《如意舞步》,它的创作理念,更具文学性,拥有抽象美感,可是这样的歌词,往往难以成为主流。

此外,内地音乐市场对“洗脑神曲”的偏好,也挤压了深度创作的生存空间。就如某些乐坛大佬评价刀郎的歌,不具有审美观点一样。

文化土壤和创作风格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就是版权保护与创作者权益。

维权成本高、收益分配不公、署名权的缺失等,使词曲作者失去对作品的控制权,这削弱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吴向飞等音乐人虽通过诉讼胜诉,但赔偿金额低、维权周期长,导致多数创作者被迫放弃维权,转而选择与平台或公司签订“卖身式”合同,限制了创作自由。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与产业生态和市场机制的局限也有关系。

内地音乐产业更注重短期流量变现,尤其是短视频火了之后,很多人不去研究音乐,反而是去研究算法,这加剧了“快餐式”音乐的泛滥。为了快速变现,导致词作者倾向于迎合市场而非追求艺术性。

试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又有多少词人,能够耐心的打磨歌词,靠着时间慢慢沉淀文学性歌词。

当然,也有短期内收获颇多好评的词曲创作人,例如刀郎,他的“中国风”歌曲引发热潮,但其能否成为经典,仍需时间的验证。

刀郎名气在外,他有时间也有耐心去等,可是年轻的词曲创作人,又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呢!

同时,个性化风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如现在比较流行的AI,如果缺少自己的风格,那么很容易被AI平替掉,但是方文山、林夕创作的那些有深度的歌词,AI则比较难以替代。

总结:虽然顶级的作词人,内地稍逊港台,但是内地也有很多优秀的作词人,比如高进、许嵩、朴树、陈涛、陈哲、文雅、梁芒、乔羽、阎肃、张黎等等等等,他们都能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描写出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

或许不是内地作词人不如港台,只是因为我们大众,未能深究那些作词人,没有跨越界限,用心去探索那些文字编织的梦想。

0 阅读:114

评论列表

跑马溜溜

跑马溜溜

2
2025-02-13 03:29

没资历,没人脉,没资源

?-IDEA

?-IDEA

1
2025-02-12 22:21

港台也再没出像林夕和方文山这样的词作者

千百度篮球视角

千百度篮球视角

独特视角,分享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