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看书,要多看书!

笔墨之林 2024-11-13 12:22:47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如果一个人的事业覆盖面非常广,想要取得成功,不大量阅读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在很狭小的领域做到了专精,他们可能用不着大量阅读,也能取得成功。

——查理·芒格

你好,我是笔墨之林的阿飞。

2024年5月31日,公司大裁员,我所在的整个部门都被裁掉了。

很多人都在抱怨、抗拒、惶恐甚至焦虑不安,我却觉得一切皆是缘分,有果必有因,有因也必有果,只需互相祝福即可,前程自有似锦繁花在等着你,又何必纠缠不休,耗人耗己。

6月11日,我骑着摩托车从北京出发去了秦皇岛北戴河,随后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到达了福建、广东,随后又经过广西抵达目的地云南,最后又闯过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回到了北京。

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算是圆满了,等将来老了回首往事时,也不失为一桩值得拿出来与人说谈的美事。

这些年,我改变了许多,看问题不再人云亦云,同时也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而所有的变化,都和读书有关。

01

大量看书,唯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纳瓦尔宝典》里有一句话: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我唯一真正的朋友就是书。

我小的时候,也不怎么愿意跟别的小伙伴们玩,那时候,读书帮我打发掉了大量的孤独时光。

大约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看从家里翻出来的旧书,虽然都是些老式的武侠小说,不过也算得上培养了良好的看书习惯。

到了高中的时候,更是频繁地从生活费里挤出钱来大量购买《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看一些散文随笔之类的内容。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看书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没有想过看书到底有什么用。

直到上了大学以后,因为读书和写作,我加入了学校的记者团,开始为校报供稿。

一年后,我当选了校记者团团长,并荣获了全校社团十佳会长的荣誉。

后来,我的两篇文章先后被校报的老师拿去参加省里的比赛,分别获得了文艺类一等奖和评论类三等奖。

大三暑假,记者团的往届师哥又把我带到了腾讯北京分公司里实习了三个月。

工作后的第三年,我鬼使神差地误入了商业培训领域,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急需恶补大量的商业常识和知识。一方面,我不断地向资深的领导和同事请教问题,另一方面,则大量购买了相关的商业书籍,开始疯狂补充营销。

最终,我在那家公司留了下来,并得到了重用,甚至两年后还让我做了内容负责人。

那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这些和读书有关的经历,会在我今后找工作甚至工作中给我带来多大的优势。

如今回头看,所有的机遇与收获,并非因为无缘无故的运气,而是多年的读书和写作所积累出来的能力和特长换来的。

02

看书方法,一定要避免的四大误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读书同样如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大幅度提升看书的效率和收益。

我以前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所以走了很长一段弯路,总是会被读了就忘,读了很多书也没感觉有什么很大的变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困扰。

比如,从2016年至今,我的电子书部分都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主页显示已经读过了1000+本,读完了400+本,但如果让我随便拿出一本来给别人讲讲,我真的什么也讲不出,有的书是好像肚子里有些东西,但也不知道怎么开口;还有的书是几乎已经忘光了里面的内容,更是无从讲起。

我复盘总结了自己过去的阅读误区,见文章《看完400本书后,我才逐渐走出了读书的误区》如下:

误区一:急功近利,贪图数量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证明自己,以寻求周围人的认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甚至不期而遇的陌生人。

后来,我遇到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自己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也不需要寻求任何人的认可,所有要做的事情,必是为了自己,唯一要取悦的人,也必是自己。

我不再刻意追求读书的数量,读书多少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而是为了真真正正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误区二:拿起就读,不求甚解

一直以来,我的阅读习惯都是拿起一本书来就看,从第一页一直翻看到最后一页。偶尔也会写一些读后感,但也都是泛泛而谈。

两年前,我遇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转变了思维,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输出能力。尽可能地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去写写读书笔记。

误区三:只读一遍,就说读过

所有的经典之作,都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揣摩。以《红楼梦》为例,读几十遍上百遍的人不乏少数。我自己也读了五遍,但依然不敢以戏谑的口吻说“读过了”。毕竟“读过”和“读懂”之间,隔了不知多少的高山和长河。

误区四:不成系统,杂乱无章

我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一下个人阅读报告的分析总结,以文学和商业为主,却又包含了社会文化、人物传记、影视原著、武侠小说、历史、个人成长、心理学等诸多类别的书。很显然,庞杂无序,不成系统。

斯宾塞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不成体系,那么他知道得越多,就越会感到困惑。

今后读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想到什么读什么,看到什么读什么。还是要做规划,比如自己想要在哪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便要集中主要精力去攻读该领域里的经典好书。

03

扫清盲点,从疯狂输入到稳定输出

为了重点解决看书记不住以及不会用的问题,我开始尝试着用费曼学习法去看书。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要义是以教带学,用输出倒逼输入,把你所读到的东西尽可能地用口语化的方式讲给别人听。

为了逼迫自己一定要践行这种方法,我还组织了一个百日共读计划的读书活动,和几十个书友用120天的时间共读五大主题的经典好书。

采用的方式便是从阅读好书到输出笔记,再到分享交流,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地读完、读懂、读透一本好书。

至于应用问题,我想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用里面的方法再去读其他的书,本身就是学以致用的一种表现。

此外,我们还会在分享会上运用书中的技巧去解决职场、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书籍如下:

成长类的书籍有《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控力》等;

心理类的书籍有《原生家庭》《被讨厌的勇气》《影响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

文学类的书籍有《活着》《围城》《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等;

历史类的书籍有《万历十五年》《南京大屠杀》《耶路撒冷三千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传记类的书籍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曾国藩传》《苏东坡传》《我看见的世界》等。

不破不立,所有的蜕变,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打破自己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去做那些不喜欢、不习惯、不擅长的正确事情,才能够让我们迎来全新的成长与进化。

04

大量看书,究竟有什么用?

我想,现在我可以回答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了。

1.提升自己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当工作或者生活出现不可预知的变化时,你会比其他人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析出起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而不是一如被宰的羔羊一般,只会惊恐与抗拒。

2.比同龄人更早开窍觉醒。

看的书多,懂得道理自然就多,当你对多个领域的知识都能触类旁通的时候,那么你可能就已经洞察到了事物运作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要开窍或者觉醒了。

3.拥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

就像我现在这样,即便失业在家,我也依旧可以靠读书和写作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而不必动用过去的积蓄。如果有机会做好了,还可以变副业为主业,何乐而不为。

4.提升个人情绪的稳定性。

以前的我,很容易焦虑、急躁,也容易受别人所传导过来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现在的我,可以很坦然地看待一切,甚至还能够去开导别人,帮助别人消解心理困扰。

5.消除自己的偏见和无知。

我们会很容易对某些人、某些事形成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大量的读书则可以帮助我们去辩证地看待问题,甚至是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帮助我们去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停留在“一面之缘且不求甚解”的肤浅认知层面上。

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都不能为你带来好运,但它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人终其一生,不论是读书还是不读书,终归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过去十多年,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热爱生活,热爱我的工作,我改变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人生当然不只有读书,还有读人、读事、读物,在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阅读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阅读,可以帮我们解决掉生活中大部分的难题。

所以,一定要大量读书,多看书!

1 阅读:78

笔墨之林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好的自己,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