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刘邦因为北部的政乱,以及北方匈奴的南侵,决定派一员心腹大将去镇守北境。
当时刘邦派出的人叫陈豨,陈豨很早虽然不是出身于沛县,但是也属于很早就跟随刘邦的老资格,而且在革命过程中,陈豨表现出了忠诚、谨慎、英勇等优良品质。
因此陈豨在刘邦的阵营,是一路平步青云,但让刘邦没想到的是,陈豨被他委以重任后不久,人家就自立为王,相当于背叛了刘邦。
那么陈豨早年表现的那么好,刘邦也不是项羽那种吝啬之人,陈豨怎么就反了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陈豨的谋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人,而这个人大家都陌生,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和项羽争霸的决定性人物,名留青史的军事家韩信。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当年韩信鼓动陈豨造反时,他已经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手握重兵的的楚王,而是一个被削去王爵,剥夺兵权,软禁在京城的闲人,他凭什么能说动“只有一面之缘”,然后就相隔千里的大红人陈豨呢?
公元前206年,韩信刚一开始从项羽麾下,跳槽到刘邦手下时,刘邦自己混的也很一般,再加上刘邦对韩信不重视,因此韩信决定继续跳槽,不过后来萧何把他给追了回来,还建议刘邦重用韩信。
萧何当时的面子很大,因此刘邦同意给韩信一个机会,于是刘邦就开始面试韩信,结果韩信把当今局势,给刘邦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指出了刘邦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韩信的这次面试表现,含金量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强上三分,因为韩信的这番规划是真能实现的,而诸葛亮的规划......
刘邦一看小韩同志确实在理论上有过人之处,于是就开始给韩信加担子,后来韩信就成了统军大将,很多人对韩信的这段经历都不陌生,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韩信在刚得到刘邦的信任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对刘邦的军队,进行了军事改革,是个人都知道,改革这种事,是轻易碰不得的,且不说你要得罪多少人,改革会有多大的阻力,就说你改革的基础,你要有多少的知识储备,和多深厚的洞察力,才能发现改革的目标,并对其进行有益的革新。
这不是积年老资历,是根本不敢想的活,但是人家韩信却干成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家韩信不光勇于任事,还有足够的工作能力。
既然能在军队强调实力的地方完成改革,就说明仗还没开打,韩信的威望就已经在军中建立起来了,后来韩信领兵打仗以后,不能说是百战百胜,但也基本上没什么吃亏的时候。
俗话说的好,大将难免阵前亡,人总有失算的时候,诸葛亮六出祁山皆败,也没耽误人家成名,而韩信呢,人家几乎没啥黑料,你说人家这种一仗仗积累出来的威望,谁能不心服口服。
项羽和刘邦当年的对峙过程中,韩信本有机会三分天下,甚至坐等渔翁得利,然后一家独大,但是人家韩信没有,人家很讲究的站在了老刘一边,结果刘邦捡了个大漏,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小韩同志是性情中人,是讲究人。
韩信所做的一切,麾下的陈豨等人看的是一清二楚,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韩总无论在哪干,都能干的好,韩总无论在哪干,都不会亏心,韩总的能力和胸怀,我陈豨等人是百分之一千相信的,所以当韩信希望陈豨造反时,陈豨的回答是:唯将军命和谨奉教。
一个员工,如果自己有看清未来的眼光,有独自担事的能力,那么他就有随时自立门户的能力,如果他的人品也能让人信服,那么他就能带走一帮人,但如果你就是颗单纯的螺丝钉,那你最大的期待,恐怕就是不因老旧而被替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