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和应对“抽动秽语综合征”》
一、不只是“坏习惯”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是一种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常表现出不自主的、快速且重复的动作或声音,例如眨眼、耸肩、清嗓,甚至说脏话。这些症状并非患者故意为之,而是大脑神经功能异常的外在表现。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5),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①18岁前起病;②存在至少两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发声性抽动(不要求同时出现);③症状持续一年以上,且非药物或其他疾病导致。需注意的是,仅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秽语(说脏话)症状,因此不能仅凭此单一表现判断疾病。
二、谁更容易患病?
全球范围内,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0.3%-1%,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18岁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为0.5%左右,约半数患者伴有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或焦虑障碍。
研究显示,该病存在显著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0-100倍。症状通常在5-7岁初现,青春期达到高峰,约1/3患者成年后症状显著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持续终身。
三、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1. 神经环路异常
影像学研究揭示,患者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环路功能失调,导致大脑对运动控制的“刹车系统”失灵。其中尾状核体积减小、前额叶皮层激活异常是重要特征。
2. 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系统过度活跃是核心机制。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密度增高,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延长,引发运动控制紊乱。此外,5-羟色胺、谷氨酸等递质也可能参与其中。
3.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已发现SLITRK1、HDC等基因突变与疾病相关,但遗传模式复杂,并非单基因决定。围产期缺氧、链球菌感染、心理应激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易感个体发病。
四、症状的多样性
1. 运动性抽动
- 简单型:眨眼、噘嘴、摇头等单一动作
- 复杂型:跳跃、触摸物体、模仿他人动作(模仿动作)
2. 发声性抽动
- 简单型:清嗓、咳嗽、吸鼻声
- 复杂型:重复短语、秽语(coprolalia)、模仿他人言语(模仿言语)
3. 症状特点
- 波动性:压力、疲劳时加重,专注活动时减轻
- 先兆感:80%患者在抽动前有局部紧张或瘙痒感,抽动后缓解
- 可抑制性:患者可短暂控制症状,但会导致后续更剧烈爆发
4.共病警示
约50%-80%患者合并其他障碍:
- ADHD: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
- OCD:反复检查、计数等强迫行为
- 情绪障碍:抑郁、社交焦虑
五、防治措施
1. 药物治疗
- 一线选择:阿立哌唑、硫必利等多巴胺受体调节剂
- 共病管理: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强迫症状,中枢兴奋剂改善ADHD
- 用药原则: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定期评估疗效与副作用
2. 心理行为干预
- 习惯逆转训练(HRT):通过识别抽动前兆、建立竞争性反应(如深呼吸代替清嗓)
- 暴露与反应预防(ERP):延长对抽动冲动的耐受时间
- 正念训练:帮助患者接纳症状,减少焦虑引发的症状恶化
3. 环境调整策略
- 家庭支持:避免过度关注抽动,建立规律作息,采用温和提醒而非指责
- 学校干预:提供考试延长时间、允许课间休息等适应性安排
- 社会支持:通过疾病科普减少误解,建立同伴支持小组
4. 新兴疗法探索
- 经颅磁刺激(TMS):调节皮层兴奋性
- 深部脑刺激(DBS):适用于难治性成人患者
- 神经反馈训练:通过实时脑电监测学习自我调节
六、预防与预后
虽无法完全预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孕期避免吸烟、感染等危险因素
-儿童期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创伤
-早发现早干预:6岁前轻度抽动可不治疗,但需定期随访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通过综合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关键是要建立“与症状共存”的健康心态——抽动不是人格缺陷,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生理现象。社会理解与包容,往往比药物更能帮助患者走出阴影。
丁俊贵
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