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算是日本步兵武器研制“高产”的一年,这一年定型了多款制式装备,例如大正十一年式6.5毫米轻机枪(俗称“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等。不过这些武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性能很一般,甚至刚装备部队就落伍了。“歪把子”机枪大家都知道,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之前跟大家也介绍过,今天说说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的情况。
外形设计就很落后
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其实就是迫击炮。之所以称为曲射步兵炮,是因为按照当时的日本陆军规定,迫击炮归属炮兵科、由专业的炮兵操作,而由步兵操作的火炮当然被命名为步兵炮。后来日本陆军装备的九七式81毫米迫击炮,正式叫法应该是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以前只知道“陆军马鹿”跟“海军马鹿”一直不对付,没想到“陆军马鹿”内部也矛盾重重!
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主要性能:战斗全重65公斤,炮管长750毫米(10.7倍径),口径70毫米,高低射界+43°~+73°,方向射界左右各22.5°,弹重2.5公斤,最大射程1550米,炮口初速147米/秒,射速20发/分钟。使用弹种有榴弹,纵火弹,烟雾弹。注意一下这门炮的发射方式——炮弹从炮口装填、火绳拉发,这跟一般的迫击炮不一样。普通迫击炮一般从炮口装填,炮弹自炮口下滑,靠炮弹底火撞击击针而发火。
同时期英国斯托克斯81毫米迫击炮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有膛线,实际上是一门线膛迫击炮,据说在研发时借鉴了一战德国的75.8毫米堑壕迫击炮(该炮也有膛线),这种设计其实已经落伍了。并且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机动方式也很奇葩:整门火炮安装在一个80×40厘米由金属加固的木板底座上,底座的四个角上安有金属环,可以插上两个木棍由士兵抬着走。这种设计其实就是一战时期堑壕迫击炮的设计思路,已经过时了!
该炮被用来装备日军步兵联队直辖的炮兵中队。早期日军步兵联队下辖两个炮兵中队,其中一个炮兵中队配备4门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另一个炮兵中队配备4门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
同时期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
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的炮班有10人,其中四人负责携带火炮,另外六人负责携带炮弹。六名成员每人携带一箱炮弹(8发炮弹,重26公斤),总计48发炮弹。其余的炮弹则由弹药班负责运输,该班配备了八匹驮马,每匹马可驮运4箱炮弹,总计256发。由于炮弹比较轻,弹药携带量还是蛮多的,持续射击能力较强!
该炮第一次实战是在“九一八”事变中,不过由于东北军的不抵抗,该炮的缺陷并没有太暴露。但在接下来的“一二八”事变中,该炮的缺点暴露无遗,当时日本军队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完全不敌十九路军的各型迫击炮,对射时吃尽了苦头。十九路军除了82毫米迫击炮外,还装备有150毫米重迫击炮,一发炮弹重30多公斤,最大射程超过3000米。
“一二八”事变中参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没少埋怨这门炮——“陆军马鹿”的火炮就是不靠谱!战后日本海军陆战队立即把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撤装了,换上了从法国采购的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同时还采购了大量MP18/28系列冲锋枪——因为巷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吃尽了十九路军冲锋枪和盒子炮的亏。
正在射击的大正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
当然日本陆军对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也很失望,随着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的列装,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逐渐被替代了。不过也没完全退役,一些二线部队(如警备队)还在装备。抗战中后期,缺乏武器装备的日军把库存的老旧火炮也拿出来装备部队,其中就包括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也曾装备过这种火炮,引进后仿制的,据说生产数量还不少。不过后来觉得性能太差(最大射程才1550米,太低劣),抗战前几乎都全淘汰了。要知道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有2800多米,炮弹重3.8公斤,威力大多了。更关键的是,82毫米迫击炮的成本更低,因此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自然没人愿意装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