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人都说张连文是个硬汉子,说他演技好得很,不管是演工人还是农民,那股子劲儿都特别带劲,连腔调说话都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是在《艳阳天》里面,那个萧长春简直就是他自己。
山西晋中文工团的日子让张连文明白了啥叫基层,那时候天天跑农村演节目,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听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经历都成了他后来演戏的养分。
表演系毕业的张连文一开始也不是那么顺利,有时候演着演着就觉得少点啥,后来想明白了,就是生活太少了,得多接地气才行。
1960年考进北京艺术学院的时候,张连文心里就憋着一股劲,想着啥时候能演一个让大家都记住的角色,这股子倔劲让他在学习上特别认真。
在文工团的那几年,张连文经常跟着剧组下乡演出,有时候就住在老乡家里,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慢慢地就摸清楚了农民的脾气秉性。
那会儿演戏不比现在,没有那么多条件,台词功底特别重要,张连文就天天对着镜子练,把每个角色的神态都琢磨得特别透。
1973年的《艳阳天》可以说是张连文演艺生涯的转折点,这个角色让他一下子在电影圈里站住了脚,萧长春这个角色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
拍《艳阳天》的时候,张连文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中,连走路说话的方式都改了,就为了让萧长春这个人物更加真实。
剧组的人都说张连文特别认真,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要反复练很多遍,就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拍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但张连文总能很快调整过来,这种应变能力让导演特别放心。
萧长春这个角色让张连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说,这就是个活生生的农民,一点都不像演的。
演完《艳阳天》后,张连文接着又演了《创业》,这回是演石油工人周挺杉,又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角色,演得那叫一个真实。
为了演好周挺杉这个角色,张连文提前去石油工人那里体验生活,跟着他们一起干活,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部电影让张连文的演技得到了更多认可,很多人说他演石油工人比演农民还要像,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张连文晚年遭遇车祸,整整昏迷了一个月,醒来后发现右手不能动了,这对一个演员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康复期间,张连文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虽然不能再演戏了,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经常鼓励身边的人要积极面对生活。
家人说张连文最后几年虽然身体不好,但精神状态一直不错,经常跟老朋友聊天,回忆以前拍戏的趣事。
2019年1月4日,张连文走了,享年74岁,走的时候特别安详,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这让家人心里也好受一些。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演员应该有的样子,他用真诚打动观众,用努力赢得尊重,这样的人生才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