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多接地气?4首七绝描绘乡村生活如此快意,不做宰相了?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7-11 19:22:39

园蔬 北宋 · 王安石

园蔬小摘嫩还抽,畦稻新舂滑欲流。

枕簟不移随处有,饱餐甘寝更无求。

首句“园蔬小摘嫩还抽”,描述了园中蔬菜的生机勃勃。刚刚摘下的嫩蔬,不久又会长出新的嫩芽,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希望。

次句“畦稻新舂滑欲流”,则转向了稻田。新舂的稻米,滑腻可口,仿佛要流淌出来。这里不仅描绘了稻米的丰收,也通过“滑欲流”这一生动的形容词,传达了新米的美味和质感。

第三句“枕簟不移随处有”,写的是生活的安逸和自在。枕簟,即枕席,是生活的必需品。王安石说,这些生活所需之物,无需费力去寻找,随处都可以得到。这既表现了物质的充足,也体现了心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一句“饱餐甘寝更无求”,则是全诗的高潮和总结。在饱餐一顿美味之后,可以安心地入睡,再也没有其他的奢求和烦恼。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让王安石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王安石的《园蔬》一诗,以田园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他对简单、自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生活态度。

竹里 北宋 · 王安石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竹里编茅倚石根”,这句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居所的环境特点。竹林中,诗人用茅草编织成屋,屋舍依山傍石,显得简朴而自然。竹林的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来象征高洁与隐逸,而茅屋和石根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隐逸生活的质朴与纯真。

“竹茎疏处见前村”,通过竹林的缝隙,诗人隐约望见了前方的村庄。这一景象既展现了竹林的茂密与生机,又暗示了诗人虽身居幽林,却并未完全与世隔绝,仍能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息。“见前村”三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使读者仿佛能随着诗人的目光,穿越竹林,望见那遥远而宁静的村庄。

“闲眠尽日无人到”,这句诗直接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宁静。诗人整日闲卧于屋中,无人打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这里的“闲眠尽日”四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无人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孤寂与超脱,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自有春风为扫门”,春风不仅吹拂着竹林,还仿佛有灵性一般,为诗人的茅屋扫去尘埃。这句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春风以生命和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同时,“自有春风为扫门”也寓意着诗人虽身处孤寂之中,却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关怀与慰藉,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陂麦 北宋 · 王安石

陂麦连云惨淡黄,绿阴门巷不多凉。

更无一片桃花在,借问春归有底忙。

“陂麦连云惨淡黄”,描述的是陂(池塘或水边的低地)上的麦子长势茂盛,连绵成片,仿佛要连接到云端,而其叶片则呈现出渐成熟的斑黄之色。这里的“惨淡黄”并非指颜色暗淡无光,而是形容麦子成熟时的自然色泽,略带忧郁的黄色,预示着季节的更迭。

“绿阴门巷不多凉”,转向描写门巷中的景象。随着春天的离去,夏日渐近,绿荫虽然浓密,但门巷之间却不再如春日般凉爽宜人。这句诗通过对比春日的清凉与夏日的微热,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

“更无一片桃花在”,明确指出桃花已全部落尽,树上再也找不到一片桃花。桃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其凋零意味着春天的彻底离去,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惜春之情。

“借问春归有底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询问春天为何如此匆忙地离去,仿佛它在收拾行装准备远行。这里的“忙”字既是对春天匆匆离去的形象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深深惋惜和不舍。同时,“借问”二字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好奇与探究。

木末 北宋 · 王安石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王安石的这首《木末》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田园风光的佳作。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首句“木末北山烟冉冉”描绘了北山树梢间云烟缭绕的景象,“冉冉”一词形象地表现了云烟缓缓浮动的样子,给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感觉。

次句“草根南涧水泠泠”则将视线转向南涧,通过“水泠泠”的描写,表现了溪涧流水声音的清越悦耳,与上句的“烟冉冉”形成动静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第三句“缲成白雪桑重绿”通过“缲成白雪”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蚕农缫丝的场景,蚕丝的洁白与桑树的绿叶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劳动的成果,也暗示了自然的循环与再生。

末句“割尽黄云稻正青”则将镜头转向稻田,通过“割尽黄云”与“稻正青”的对比,展现了农田里一年四季忙碌而有序的劳作场景,同时“稻正青”也预示着新的希望与收获的开始。



1 阅读:51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