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漂到乡愁,《北上》如何回归长剧集的价值?

影视独舌 2025-03-28 15:07:11

“人的命其实不在自己身上,都在别处。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

当电视剧《北上》临近收官,河畔的温情渐渐淡去,这句台词却总在我脑海里回响,剧虽播完,可思考不断。从质感到内容,《北上》都迥异当下的市场潮流,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作品,有着严肃文学的厚重,也有着现实主义的基调。

《北上》着重书写了运河边洪淮花街的六个家庭,花街的孩子们从少年到成年,沿着运河前往北京,运河儿女在都市的喧嚣里品尝着北漂的滋味,也回望着故乡的温情。不靠强烈的冲突,也不刻意制造戏剧性,这部剧的滋味更适合坐下来慢慢品尝,一部快节奏时代的“慢作品”,观众会买账吗?

市场表现证明了《北上》的价值:CCTV-1黄金档首周收视表现亮眼,剧目每集平均收视率达3.823%,收视份额15.454%。悠悠运河奔流不息,花街六子踏浪而行,有分量的作品遇见识货的观众,实现了双向奔赴。

运河边的故事为什么能打动万千观众?传统文化又如何与当下审美进行对接?我们跟《北上》的总导演姚晓峰和总制片人张书维聊了聊,听他们讲述了关于这部剧的拍摄故事。

以水为魂,沟通故乡与远方

在总导演姚晓峰动念拍摄《北上》之前,这部小说还未获得茅盾文学奖。在读过原著后,身为江苏人,他发现自己对这条运河还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在和作者徐则臣畅聊之后,达成了改编合作。

一条运河,沟通南北,跨越古今,写下了多少故事。《北上》的原著多时空交错,影视化难度不小。如何把一个文学性较高的故事转化为观众更容易接受的作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主创团队。最后团队决定实地采风,走一遍故事发生的地方。

在走遍了江苏段的大运河之后,改编的结构初步形成。原著里关于清代历史的叙述,成了剧集开篇极为重要的引子。此后草蛇灰线,成了剧中的重要伏笔,直到打捞运河沉船才令人恍然大悟。

《北上》作为一部群像戏,定演员需要一个基准,只有基准明确,其他的角色才容易敲定。这部剧第一位确定的角色是白鹿饰演的夏凤华,巧合的是,白鹿就是江苏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演员和角色设定相契合,那么在表演上会更加分。据张书维介绍,这个角色最初的设想就是有巨大能量,内核稳定,像小太阳一样可以照耀所有人。从前期大大咧咧、没什么心事到后来成长为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人的女孩,白鹿恰好符合要求。

有意思的是,饰演谢望和的欧豪,自身经历也跟角色类似。欧豪家里有过一条船,后来因为海运生意不景气又把船卖掉。演员经历和角色设定的重合,让他们在剧中的表演更添几分自然。

一条运河,连接着家乡和北京。六个家庭的人物关系,需要在开篇介绍清楚。姚晓峰导演大胆采用了时长超4分钟的一镜到底,观众顺着镜头游走,可以一次性认清花街的空间格局和人物关系。其实最初的想法是超过6分钟,后面由于市场因素进行了压缩。

“运河是这部剧真正的主角”,这是张书维一再强调的一点。

围绕运河的变化,花街人也在转变想法。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北上?因为要找寻新的希望。六家人的命运和这条河息息相关,父辈与子辈间的不同,都可以在这条河里找到答案。

虽然谢望和他们离开了故乡前往北京闯荡,但他们从未走远,谢望和居住的通州同样在大运河畔。当故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们又回到故乡,运河是连接故乡与远方的媒介,也是滋养故事的灵魂。

抓住运河这条主线,叙事脉络自然会流淌出来。

情感刻画细腻,演绎精彩青春群像

“童年的故乡就是剧里这个样子。”

在追剧过程中,不少观众都在媒体上分享类似的感受。

看重空间环境是姚晓峰作品的特点。在搭景阶段,他和美术团队一起参与,确保细节到位,无论是音像店里的磁带还是小卖店里的商品,都力求真实。

最终,花街小院的氛围真实可信,能让观众相信主角们就在此地生活、成长。

此外,剧组还根据人物的生活,恰当地添加了诸多非遗元素。像昆曲、评话等内容,既是运河两岸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剧中角色所处的成长环境。

真实的环境,再加上细腻的情感,给花街这个地方蒙上了一层家的温暖。《北上》中关于亲情、友情的刻画,带来一种超越血缘的感情,这是从演员挑选阶段就确定的内容。

据张书维回忆,确定演员的重要一点是要有CP感。“花街六子”和他们各自的父母,要从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合适,能传递给观众亲如一家的感受,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各种CP组合热度极高,选角是成功的。

把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拍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得益于群像戏的精彩。

亲情方面,被视为花街小院“定海神针”马奶奶,她的下线让众多观众泪目;

爱情方面,谢望和对患病的夏凤华深情告白,鼓励她大胆治疗,自己愿意做后盾支撑,这份坚定令人羡慕;

友情方面,“花街六子”从少年陪伴到长大成人,始终能团结在一起,这样牢固的友谊,可遇而不可求。

至于那些剧中90后角色的成长困境,更具有强烈现实投射。夏凤华的创业碰壁、谢望和的北漂焦虑、邵星池的迷茫叛逆、周海阔的创业挫折……都精准击中了当代青年的痛点。

可以说,《北上》的群像戏做到了每个角色都有呼吸感,就像运河里的浪花,看似各自跳跃,实则同属一个波浪。

这是对90后青春叙事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谁没有过那样的青春?谁没憧憬过那样的感情?《北上》拍出了那种青春的耀眼,用真诚获得了认可。

捍卫长剧价值,坚守精品化方向

近年来,观众的观剧习惯逐渐变化。在微短剧的冲击下,节奏加快、密集反转的作品更容易受到关注,而娓娓道来、慢工出细活的作品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潮流中,启蒙影业没有顺势迎合,而是选择用六年时间打磨出《北上》这样的作品,正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取向。

在微短剧的影响下,创作直击主题,提高作品快节奏是一个趋势,也符合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但在姚晓峰看来,《北上》不是一个创新和求变的项目,它更像是一种“回归”。回归长剧集的内在逻辑,回归真诚叙事,让市场重新看到手艺人的价值。

做这样的项目,要求创作者沉心静气,拿出水磨工夫去完成一部作品。真诚和温暖,永远是大杀器,在快节奏的时代,理想化的温情已经很少见,而《北上》拿出的正是一种超越血缘的温情,这种浓郁的情感底色,是一种稀缺品,也是这部剧吸引观众的原因。

对观众情绪的及时捕捉,是创作者必备的敏感。据张书维介绍,启蒙影业的团队年龄层跨度很大,主创可以了解不同年龄层人群的情绪感受。但提前押宝总是有难度的,所以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创作的根本。无论内容的长短,精品化都是趋势,那么专注优质内容,相信好故事本身的魅力,就成了一条可以遵循的创作道路。

从运河的千年流淌到时代的百年变迁,《北上》完成了一次对长剧叙事的深情呼唤。在微短剧冲击的当下,启蒙影业这种以真诚打底、以文化为核的创作实践,为行业踏出了一条回归初心的破局之路。

【文/忠犬七公】

0 阅读:1
影视独舌

影视独舌

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